伊川:胡錦濤的「死穴」–評所謂「強力作為時代」

伊川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10月18日訊】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已經落幕。全會召開前夕,北京高層強勢處理上海陳良宇貪腐案,引起了世人的廣泛矚目。按習慣套路,把此案與打擊上海幫的黨內權力鬥爭相掛鈎,不算新鮮之論;筆者反而注意到近日網路、媒體上流傳的一個富有代表性的樂觀評價,曰:如果把中共“十一五”發展計畫的扎實,處理國際事務的日漸大氣,反腐力度的不斷強化,中央部委數十個調研組分赴各國考察社會分配、福利制度、勞資關係、突發應急措施等等聯繫起來,那麼,陳良宇案也許可以被看作中國進入第三個“強力作為時代”的標誌。

但是,與此同時,正值“四人幫”倒臺30周年也即文革十年浩劫結束30周年,各方媒體報導:對於中共歷史這樣一個重大轉捩點–今天中國大陸所有改革開放成就都是由此發軔,北京當局卻嚴令媒體、報章回避、噤聲,不允許作任何的報導和討論。為此,德國之聲引述分析家的話指出:這反映了中國領導層還缺乏客觀反思自身歷史的意願。

這,正是胡錦濤的“死穴”。也是所謂進入“強力作為時代”的最大瓶頸。“歷史”是什麼?通俗的說法,歷史,就是一個社會生命體的“前世今生”。沒有“前世”,何來“今生”?不敢面對自身生命的真實過去,怎麼可能在“今生”與“來世”──現實與未來的發展中獲得正確的方向和真切的動力?

所謂“強力作為的時代”,這個“強力”,如果不從從對歷史得失的清醒認識中來,還可能從哪里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沒有“不忘”的“前事”,何來“後事”的“作為”?事實上,缺乏歷史感,沒有歷史的長大視野和眼光,恰正是胡錦濤、溫家寶這一代技術官僚型的領導人身上的致命弱點。那麼,什麼叫歷史感呢?歷史感,就是一個人──特別是領導者,通過對於歷史的客觀反思,而清醒認識自身處在歷史某一個階段、環節及其客觀定位所生髮出來的為政遠見。都說,政治管十年八年,歷史管百年千年,文化,則是千千百百年傳承的事業。一個有歷史感的政治家,不但要懂得“頭痛醫頭,腳通醫腳”的現實政治,更要有百年千年的歷史眼光,知道眼前的舉措所可能牽動的歷史關節;而且還必須有大的文化關懷,從文明發展、文化傳承的角度對現實政治行為加以評估和設限。在“歷史感”面前栽跟鬥,胡錦濤主政後可謂劣跡斑斑。前有鼓吹學習古巴、北朝鮮的意識形態控制,後有最近北京政治圈子盛傳的胡對越共民主改革是“背叛社會主義”批示;更不必說,在經濟建設層面,“China”變“拆哪!”殺雞取卵式地拆舊城建新城,把一座座千年古城如北京、杭州、蘇州等等拆得面目全非,是對人類文明、文化的極大無知與褻瀆了。

有關評論還認為:溫家寶在國慶57周年招待會上對改革開放“只會前進,不會倒退”的誓言,對“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強調,《人民日報》社論對“我們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的動員,都顯示新一代領導人不會錯過“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問題正在於,這個“新的歷史起點”,沒有全新歷史觀的支撐,如果沒有面對真實歷史、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廣闊心胸,就不可能“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西方的民主制度),任何真實推動歷史進步的社會變革都不可能持久的,任何“戰略機遇”都是不可能把握住的。要進入所謂“強力作為的時代”,就不是表面上說說“三個代表”、“和諧社會”等等漂亮話,可以奏效的。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伊川:越共實行政治改革的啟示
伊川:強力壓制紀念文革 將會引發新的社會危機
伊川:社會公德水準 是民族素質的基本標誌
伊川:不批毛  無以談“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