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樣學法語

標籤:

世界上有個地方,學法語不但不用交學費,每月還可以領到幾百加元補助。這個地方就是我們生活的法語城市蒙特利爾,一個讓你慢慢愛上的城市:夏天處處是碧草連天的美景和心手相牽的佳偶;小動物與追逐它們的小孩子們相映成趣;無論白天還是黑夜,市中心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總洋溢着友善、溫暖和跳躍的音符;她也有漫長的冬季,但聖勞倫斯河畔的人們,依舊目光堅定地守望春天的來臨。

來到這裏,也可用英語交流,但如懂法語,顯然能把握更多機遇。于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湧進各式各樣的語言學校,不同膚色和母語的人們,在校園裏努力用肢體語言協助法語交流,構成一幅奇妙而和諧的畫卷。語言學生見面通常詢問:你在上幾級?

即使一級,老師上課也一律講法語,通常不得使用其它語言幫助解釋。從沒接觸過法語的一級學生,怎能聽懂完全法語的授課呢?在國内,通常要學到上千學時以上才能上外教的課。

揭開謎底的第一課終于到來。來自中國、保加利亞、西班牙、意大利、阿爾巴尼亞、智利、秘魯、美國等國的學生初次見面,面面相觑。男老師帶着自信而坦誠的笑容出現,同學中的大部分人甚至不知“你好”該怎麽說,好奇地看他如何邁出第一步。

“我叫保羅,”他拍着自己的胸脯說,反覆緩慢重複這句法語,“保羅”聽起來像是個名字。他不斷指自己,指他人,更換不同主語和賓語,然後對一位同學說:“Comment tu t’appelle?”反覆多次,全然不懂詞義的我們明白了這是在介紹自己的名字。保羅又在黑闆上很快畫出男女兩個小人,其幽默的線條讓我們捧腹不已,也很輕松地學會了男“他”和女“她”的區别。

爲了說清楚一個事物,老師會不斷舉例子或作栩栩如生的身體比喻,比如:保羅一邊快樂地哼着法語版的生日歌,一邊飛快地在白闆上畫出一個插着蠟燭的蛋糕,指着它說“fete”,我們在腦海裏猶豫不定地出現“生日”的念頭。然後保羅指着自己說:“ma fete”,再指着一個同學對大家說:“sa fete”,接着又唱生日歌,做吃蛋糕狀,這一系列的動作使大家都明白他是在說“我的生日和他的生日”;講到“老”,保羅将教鞭戳在地上,彎腰駝背咳嗽連連,十分搞笑;講到“潤滑劑”這個詞,實在不好打比方喻,保羅冥思苦想幾秒,茅塞頓開,去把門拉開又合上,嘴裏還不忘“吱扭吱扭”,接着抄起一隻粉筆假裝向門噴兩下,再拉開門時便不發出怪聲。我們都心領神會他說的是什麽了,并暗自佩服他的想像力。

很多中國學生“V”音發不好,經常發成“W”。保羅爲了時刻提醒大家記住這個發音,在白闆上畫了一隻兔子,耳朵長長的,兩隻耳朵中間形成一個剪刀般大大的“V”。他用紅筆把“V”特地描重,把圖貼在牆上。以後再有誰發不對這個音,他就指牆上的兔子。
還有的同學不會發長音,一個單詞末尾總是短短地就把音吞掉了。老師耐心地糾正20遍有餘,那位同學還是不能領會其中意境,于是保羅在全班環視一圈,從一個女生頭上摘下根綁頭發的皮筋,一邊将它抻長,一邊念幾個發長音的單詞。從此大家念這幾個詞的時候總能想起那女生的頭繩,便不會念錯。

爲了讓我們記住上、下、左、右、樓梯、走廊、教室、圖書館、洗手間等常用名詞,老師讓我們三人一組,每組分别發給寫有不同問題的紙張。每張紙上寫有5個問題,如:“出教室門向右一直走,到走廊盡頭,左手邊第一個房間是做什麽用的?”再如:“沿走廊返回樓梯,下到二層,右手邊第二個教室裏的老師叫什麽名字?”大家呼啦呼啦分散開來,在樓道裏上上下下,不亦樂乎,即便那個被問到的教室裏正在上課,也可以直接敲門進入,當着一大屋子别班學生的面,用法語大膽地問老師“您叫什麽名字?怎樣拼寫?”陌生的教室裏的學生也友好地給予掌聲。

課堂上,老師抱着吉他唱歌、畫圖、做誇張的動作、用千奇百怪的物體示意,花樣百出,讓從沒接觸過法語的學生,在短時間内有了神速的進步。上課時間總是過得飛快,我們總盼着下課鈴再晚些響起。這是一種神奇的教育方式,以至于在節假日不上課的時候,我們都非常懷念課堂上笑聲不斷的時光。曾經當過16年學生,現在才發現,原來學習可以這樣快樂,作學生可以這麽幸福。

記得在國内曾試聽過幾堂著名學府的法語課,老師大部分時間在寫闆書,或者帶領大家反覆念課文,相形之下非常枯燥。這裏的老師有的還自己掏錢買教學工具或小獎品,打破了我們曾有的“老外很摳”的印象。事實上,我們除了非常欣賞蒙特利爾老師的想像力、表演能力、表達能力和幽默感之外,對他們還充滿感激,他們的敬業精神和非比尋常的耐心,給了我們這些“老外”學習一門新語言莫大的信心和鼓勵。

中國,泱泱大國,如果多有一些這樣的老師,祖國不知會多出多少倍天才學生;如果多有一些這樣的老師,也許祖國的教育質量會有洗心革面的提高。文章來源:蒙城華人報

相關新聞
大紀元時報法文版在歐洲創刊
比利時電視臺:中共被指控販賣器官
小說:《雙城記》(16)
鞏固布吉納法索 我助建醫學中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