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兒時】互助稻穀會

吳樹枝

人氣 36

四、五十年代的農業社會,鄉下農民大都是純樸厚道的。農家大半是清苦度日,三餐溫飽就感覺非常幸福與滿足了。那時由於左鄰右舍及親朋好友,全是過著同樣水平的日子,要想互借點銀兩週轉應急,大都有其困難。

農民為了整修或加蓋房屋、孩子繳學費、添加腳踏車、兩輪-「哩ㄚ卡」、買犁田水牛、買農具!買這!買那!都得花鈔票銀兩應急呀!向農會或銀行借較大金額時,不但利息高,且借貸相當的不方便,或看銀行行員臉色,有時碰到釘子的難啊!難!滿臉無奈的感嘆。

這時「互助會」是農民感激的最愛。當時鈔票還沒有太流行,農民就以論斤的稻穀,作為互助會的流通銀票。

農民剛開始是100斤、200斤、300斤做為互助的基準單位,且最為普遍,而標穀金則10-15﹪斤稻穀左右,會員約10至30人上下。互助會會首則收第一次免息稻穀款,會員越多越划算。

會首為了感謝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幫助來會,則每個月必定豐盛的辦餐桌答謝,還有米酒可喝,心存肺腑感激之心大家感受得到。會首不怕你吃,最怕會員嫌辦的菜色不好。因為會首希望借此餐會拉近感情,本會順利交付全數輪畢後,能再邀請入會做起會首來。因為農會利息高,會首除了先拿出稻穀變現使用外,其餘存放農會或銀行生利息,可說好處多多,有些還做會首上癮呢!

這種「稻穀互助會」,由於當時民風純樸厚道,只要在日曆上寫著:阿宗12、阿香15、阿仁、阿港……等,就知道誰標走,不用立據寫文,話一出口就算數。有些農民目不識丁,講話就憑『信用』兩字,一切都在道德高標準下待人處事,不會拖泥帶水,也不會吵架,只有心存感激與滿足。這稻穀會由於廣受農民青睞,非但普遍流行起來,還從100、200、300斤,後來增加到以500斤、1000斤、1200斤、1500斤、2000斤為單位。

不過隨著農民收入增加及新台幣流通加速後,也不記得那一年開始,這種盛行在民間的「稻穀互助會」慢慢的走向衰退,最後完全被新台幣所取代,可說被文明時代所淘汰絕跡了,留下讓人懷念的往事只能在記憶中回味了。@*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憶兒時】離情依依
【憶兒時】摘百香果歷險記【一】
【憶兒時】摘百香果歷險記【二】
【憶兒時】摘百香果歷險記【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