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樂活專題報導系列之五

德國推廣生態建築體現樂活主義 值得借鏡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七日電)愛地球、重環保的樂活觀念席捲全球,德國是最佳典範,發展出再生能源等環保科技產業、由公部門打造許多高科技、低耗能、與大自然共舞「生態建築」。歐洲也規劃推動「建築護照」,評鑑每棟建築耗能度,這些均值得台灣政府參考。

「生態建築」是德國開發再生能源之外,配合整體環保政策的另一項新興時髦產業。德國甚或其他歐盟國家生態建築有專業標準,絕不是將省電燈泡、各種新建材拼湊一起,即可算數。

德國已立法訂定「生態建築」標準,分為「低耗能」、「被動式 (每人每年用不到五度電)」、「不釋放溫室氣體」三種。其中,被動式不只住宅,住商大樓也有案例,第三種最新,難度最高,因為能源完全自己自足。

德國3L建築事務所合夥人klaus TH. Luig曾訪台數次,並到數所大學建築系授課,幫助台灣年輕學子跟上全球最新建築概念。他位在德國的事務所已落成數年,正是德國境內赫赫有名的生態建築之一,名為「Office 2015」,有未來建築之意。

他說,德國或歐美先進國家生態建築與台灣推行的綠建築全然不同;事實上,生態建築必須同步做好物理導流原理、能源科技、建材科技、建築規劃、新建法及當地生態環境條件等繁複要件之間的「整合」,既要適合屋主設定的使用用途、室內環境必須宜人,又不能污染、傷害大自然環境;深具哲理與生命力。

他與留德數年的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系教授戴秀雄都強調,並不是將省電裝置放在一起就叫生態建築,機電工程師與建築師間的虛心合作、專業整合,是生態建築能否符合水準的重要關鍵。

參考德國境內的生態建築案例,舉凡公部門從聯邦政府大樓、國會議員辦公大樓、國會大廈、柏林車站、礦區廢地利用的Mont-Cenis Herne、東柏林再生能源推廣中心,以至於柏林市府官股民營最大房地產公司GSW,甚至商業大樓Main Tour等,都是政府推動下所產生的生態建築示範案例。

德國政府規定公部門必須成為生態建築示範先趨,這是德國環保政策之一環,讓尚未全面推廣的昂貴生態建築,因此有了市場空間,所以能不斷推陳出新。

分析德國多元化的生態建築,幾乎融合德國慣有的簡約派工藝美學設計,讓使用太陽能板等新科技或建法成為一種時尚,令人不自覺產生想跟上流行的心態。

數棟示範建築都下挖數十或上百公尺,運用地窖恆溫儲存功能,保存可減低傳統用電量的空調設備所需用水溫度,或是運用「冷熱交換器」科技儀器,維持水的冰涼或熱度;然後依季節需求,將水輸送到架設在每層樓天花板或埋在地下的管線內,藉此達到空調效果。

這類科技設備減低房子耗能的同時,CO2排放量亦減少了;既為生態平衡盡一份力,並提高房屋的市場價值,利人利己。以國會大廈為例,現在一年產生的CO2低於一千公噸,對照一般建築設備則是七千公噸。

除了德國及北歐等國推動生態建築,歐洲規劃推動「建築護照」,委請專業人士組成團隊,評鑑每一棟房子耗能情況,運用市場機制,促使民眾自願將房子朝向低耗能建築改善,以免耗能高讓房價下跌。

此外,近年來德國生態建築已發展到海外市場,例如中國重金聘請德國生態建築師到北京、重慶完成各式各樣生態建築,或作歌劇院、科學館等。

反觀台灣,原本也將有嚴格規範的德國生態建築產生,身為歐盟指定評鑑建築護照專業團隊一員的KlausTH. Luig有點遺憾的說,儘管已有兩次運用台灣地熱的生態建築案例,但最終合作不成;他仍希望善用台灣豐沛的地熱,建造出減低建築耗能度的示範案例,邀約台灣一起加入生態建築國度之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