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失落的記憶 部落格分享愛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文鍠/台南報導〕「阿茲海默症像貓一樣悄悄地來,沒人知道它何時進了門…」,這是台南市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理事彭楷成部落格上 (見圖,記者黃文鍠攝 ),一名網友的回響。彭楷成原本對失智症毫無概念,在母親罹患失智症後,由原本的暴躁、絕望,到尋求資源協助,終於走出陰霾,他也架設了部落格,和有失智症患者家屬分享心得。

彭楷成表示,因為工作關係,母親在2000年搬來與他同住,由於外表看不出任何異樣,因此,當母親開始出現重複行為時,他還沒警覺到,母親已經罹患失智症。

隨著母親重複行為越來越頻繁,彭楷成及家人壓力越來越大;他表示,母親曾經幫哥哥及弟弟帶過就讀幼稚園的孫子,到他家後,常常要找孫子,但是當自己把就讀國小與國中的兒女叫到母親跟前時,母親卻頻頻表示兩人不是自己的孫子;長期下來,自己情緒面臨失控,甚至曾經氣到不知如何宣洩,用拳頭猛擊冰箱,除了在冰箱留下大凹洞以外,自己的手還因此骨折,有半年無法動彈。

在偶然機會中,彭楷成從自由時報的報導,得知老人文康中心有提供日間照顧服務,將母親送往照顧後,才獲得喘息機會,並且有機會接觸失智症相關知識。

6年來,彭楷成看到許多家庭,因為家中有失智老人搞得雞犬不寧,甚至兄弟反目,因此,除了加入團體吸取相關知識外,也架設部落格,提供有相同遭遇者分享園地,他強調,失智症並不可怕,但家屬一定要有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才能面對層出不窮的挑戰!

失智老人權益 日本優先考量

〔記者黃文鍠/台南報導〕老人失智問題逐漸引起重視,台南市YMCA社福基金會邀請日本專家學者,昨天起進行為期兩天的跨國研討會,希望提供家屬及機構更完整的資訊及正確的照護方式,一百多名參加者透過課程,分享照護失智長者的心得,說到辛酸處,不少人都紅了眼眶。

YMCA社福基金會執行長黃德成表示,台灣逐漸進入高齡化社會,老人議題益顯重要,基金會從五年前,開始舉辦全國老人議題研討,而近幾年來,頻頻傳出失智老人引起社會問題,因此,今年研討會特別將失智老人議題列為討論重點,邀請日本廣島友愛福祉會講師田原幸宣等人,提供日本經驗分享。

田原幸宣指出,失智老人還是可能有短暫清醒時間,在日本,哪怕失智老人一天只有十分鐘清醒,也要詢問他是否願意接受安置,如果已經無法自主,而家屬間有不同意見,則會由家事法庭裁決,找出對失智老人最好的安置方式。

而不少失智者家屬也利用機會,前往接受照護的新訊息,並且分享照顧心得,彼此加油打氣。

失智症小檔案

老年人因腦部功能退化,導致記憶力、判斷力及思考能力的減弱,明顯影響工作表現及生活上自我照顧的能力,這種因病態的老化使智能降低的現象,稱之為「失智症」。

失智症可區分為「退化性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及「其他失智症」﹔絕大多數的失智症,都屬於「退化性失智症」,而「退化性失智症」又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及路易體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症」則是血管疾病所引起,特徵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有起伏現象、呈階梯狀退化,在東方人發生比例甚高。而由腦瘤、腦炎、AIDS、外傷、酒癮、正常腦壓水腦、維他命B12缺乏、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原因引發的失智症,則屬於「其他失智症」,特色是大部分病因是可以治療的。

(文:記者黃文鍠 )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