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新突破 棉花種子將可食用

【大紀元12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唐浩綜合外電報導)您相信嗎?棉花不僅可以用來織衣滿足人們「衣」的需要,還將可以滿足人們「食」的需求、成為人們未來的糧食。

桑尼庫瑪(Ganesan Sunilkumar)及羅素(Keerti S. Rathore)兩名印度裔美籍科學家日前公開發表研究成果表示,經過他們運用核醣核酸干擾(Ribonucleic Acid interference,簡稱RNA干擾)技術的改良,已經能成功地減少棉花種子中的有毒物質「棉籽酚」(gossypol,譯註:一種黃色色素,是棉籽中的毒性物質)。讓棉籽可以安全地食用,成為貧困地區未來的糧食主力,提供人類及牲畜大量的蛋白質來源。

據新聞網站「印度連線」(INDOlink)報導,兩名科學家宣稱這項研究「可為數以億計的人口開發全新的食物營養來源」,他們的研究也刊登在11月28日甫出刊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最令人振奮的是,我們終於找到方法來抑制棉花種子裡頭棉籽酚的含量。棉籽酚是一種毒性強烈的化合物,但我們能將它減少到非常安全的含量,讓棉籽可以食用。」羅素博士如此表示。

研究者宣稱,經過這項技術處理過的棉籽,不僅符合了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的食用標準,他們並樂觀地預估,將來棉籽可以提供5億人口一整年所需的蛋白質來源。

儘管人們早已認識到棉籽內含有高蛋白質,但由於棉籽酚具有毒害心臟、肝臟等器官的致命成份,所以除了像牛這類具有好幾個胃的動物之外,其他動物以及人類都無法食用棉籽。如果一隻雞只吃棉籽,不到一週便會死去。

如今,透過RNA干擾技術,科學家們成功地阻斷棉花種子裡產生棉籽酚的基因,有效抑制了棉籽酚的毒素含量。

羅素強調,除了美國、澳大利亞之外,全球棉花的生產地主要集中在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而這些國家也往往是糧食缺乏、或營養不足的地區。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盧埃林(Danny Llewellyn)也表示,棉籽一旦可食,肯定會為中國及印度等主要產棉國家帶來可觀的附加利益。

不過,儘管研究者已經開發出可食用棉籽,但他們仍須經過進一步的實地栽種實驗、以及更多重的安全性檢測。研究團隊評估,要讓這種無棉籽酚的棉花種子大量上市,至少還得花上十年以上的時間。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訪胡星斗:由糧食漲價看中國農民困境
中國糧油漲價部份大城市居民搶購
漲價引發搶購 中國半月四次拋售儲備糧
什麼人不適合吃獼猴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