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甚麼象棋中的「兵」、「卒」各有五個?

心語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48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2月25日訊】象棋是頗為流行的棋藝活動之一,棋子中除雙方的將帥各設一個外,士﹙仕﹚、相﹙象﹚、車、馬、炮紅黑雙方都是兩兩成對,但唯獨「兵」、「卒」雙方各設五個,而不是設三個或八個,這是為甚麼呢?

象棋的特點是採用兵戰形式,也就是一種模擬戰爭的遊戲。象棋是古代戰爭形式的一種反映,也是中國古代兵戰與兵種名稱所留下的珍貴史料。比如棋子中的車、馬,就是因為古人有車戰和馬戰而產生的,簡單的說它們就是古代的騎兵。所以「兵」、「卒」雙方各五個的設置,其實是跟古代兵制有關。

在夏朝的兵制中,軍隊是由夏王掌握,雖以步兵為主,但車兵也開始出現。此時軍隊數量不多,也沒有所謂的常備軍,只有由貴族組成的平時衛隊,保衛著夏王。如果戰爭發生,夏王必須臨時徵召諸侯組成軍隊迎戰抗敵,武器則多為木石製造的戈、矛、斧、殳以及弓箭,也有少許青銅兵器,但都供車兵的貴族階級使用。

而商朝兵制則是繼承夏朝制度,同樣商王是軍隊最高統帥。兵役制度主要採臨時的徵兵方式,這種徵兵制是由平民和奴隸擔任,在當時稱「登人」。根據古代文獻和甲骨文記載,商朝軍隊的編制,約在武丁及其以後時期已有「師」、「旅」、「行」之等級編制,軍隊是由步兵和車兵組成,分組並協同作戰。不過作戰主力也逐漸由步兵轉為戰車,以五輛車為一組,二十五輛車為一大組,每輛車有兩匹馬拉著,車上有甲士三人,居中者駕車,在右者握戈,在左者持弓,而步兵則簇擁在戰車的兩側和後面。

周朝兵制雖承襲商朝制度,但加以改良發展後,成為古代社會兵制的典型。周天子為全國軍隊的最高統帥,除建立了強大的常備軍。兵役制度採取徵兵制度,但仍存在著鮮明的等級色彩。軍隊的主力軍種是車兵,並沿用商朝的戰車制度。據《周禮.地官.小司徒》記載:「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因此一軍約有一萬二千五百人,可見在周朝就有定制的軍隊編制了。

象棋中的「兵」、「卒」是取自周朝兵制,而周朝的兵卒都以五為遞增的基數,所以象棋的兵卒也就以「五」為基準了,「五」是周朝的兵制單位。周天子是擁有六軍的武裝軍隊,並按分封原則,規定天子直轄以及諸侯國掌握軍隊的數量,如《周禮.夏官.司馬》上載:「凡制軍,萬有兩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軍將皆命卿。二千五百人為師,師帥皆中大夫。五百人為旅,旅帥皆下大夫,百人為卒,卒長皆上士,二十五人為兩,兩司馬皆中士。五人為伍,伍皆有長。一軍則二府六史,胥十人,徒百人。」六軍指的是天子的部隊。

春秋時自周平王東遷後,各諸侯國趁機建立自己的軍備,所以各國軍隊的最高統帥不再是周天子,而是各國的國君。這時兵種除步兵、車兵、舟師外,還有新出現的騎兵,而車兵是各國的主要兵種,戰爭方式也以車戰為主。但有人把春秋時期的步、車、騎合稱為三軍,因此後來就以「三軍」做為軍隊的泛稱。到了戰國時,兵役制度是以郡縣為單位的徵兵制,農民是主要徵集對象。除徵兵制外,各國還兼行募兵制,群豪為了爭雄稱霸,兵員數量也因此大增。而騎兵在此時已發展成為獨立的兵種。

至於秦朝兵制則以軍權高度集中和軍隊高度統一為主要特徵。各級地方政府也設有主管軍事的職官,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以皇帝為最高領導的高度集權的軍事領導制度。兵役制度採取徵兵制,軍隊以步兵為主,同時還有強大的騎兵和水師。

漢承秦制,西漢軍隊的最高統治權在皇帝手中,除護衛京城的南北軍外,還有地方郡國軍。西漢的地面部隊有步兵、騎兵、車兵,水上部隊有水軍,當時稱為樓船士。由於主要作戰對象是匈奴,步兵、騎兵逐漸成為西漢軍隊的主力,也因此建立了健全的養馬制度。西漢初期的兵役制度是徵兵制,特點是將勞役和兵役合而為一,稱搖役。漢武帝之後,在實行徵兵制的同時還實行募兵及發罪犯為兵的制度。

東漢時募兵制開始全面實行,招募的對象主要是農民、商賈和少數民族。招募方法採募以財物和免除賦役兩種,但募兵制導致了軍隊戰鬥力的衰弱,同時也給地方豪強和官吏造成武裝割據的便利條件。

隋唐以後,各朝代的兵制大多沿襲漢制。但是,不管兵制如何演變,士兵的基本建制單位大多維持五人之伍,所以這也就是為甚麼象棋的「兵」、「卒」各有五個的緣故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國古代宮廷裏,皇帝擁有後宮三千佳麗,在眾多妻妾中,皇帝的正妻稱為「皇后」,也有些古籍上簡稱為「后」;而尊稱皇帝的母親為皇太后;皇帝的祖母則尊為太皇太后。可是,為甚麼要稱皇帝之妻為「后」呢?
  • 在古代下對上或同輩間相稱都用「足下」這個敬辭。如樂毅《報燕惠王書》︰「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意思是說︰擔心損害了先王英明的形象,破壞了您仁義的名聲,所以逃到趙國。
  • 我國婚嫁習俗中,男女訂婚或結婚時,男方送給女方的財物就叫作聘禮,也稱彩禮、聘財、財禮。但古人一般也把彩禮稱為「花紅」,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說甚一家一計,又無羊酒段匹,又無花紅財禮。」又《二刻拍案驚奇‧卷七》︰「太守分付花紅羊酒鼓樂,送到他家。」但是,彩禮為甚麼又稱花紅呢?
  • 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分別是「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年號干支兼用法」。其中以君王年號紀年最常見於古典文學作品中,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全祖望《梅花嶺記》有︰「順治二年」,范仲淹《岳陽樓記》:「慶曆四年春」,而元和、順治、慶曆就是帝王的年號。但是,年號紀年是怎麼來的呢?
  • 在《晉書‧卷四十五‧劉毅傳》上載:「昔鄭武公年過八十,入為周司徒,雖過懸車之年,必有可用。」又《漢‧蔡邕‧陳實碑》載有:「及文書赦宥,時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四門備禮,閉心靜居。」另有《漢‧班固‧白虎通道德論‧卷四‧致仕》上說:「臣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去避賢者。」這些古文裏的「懸車」之年、「懸車」告老、「懸車」致仕,意思都是指年老﹙通常為七十歲﹚辭官退休。那麼,為甚麼用「懸車」來表示退休呢?
  • 自古以來,古人對於人生各個重要年齡階段,通常不會直接說出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 在《南朝梁.蕭統.陶淵明傳》上記載:「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意思是陶潛送他兒子一個僕人,並寫信告訴他︰「以你每日的開銷費用,你是難以自己供給自己,現在派一個僕人幫你砍柴汲水。」又《晉書.卷四十一.劉寔傳》上有:「每所憩止,不累主人,薪水之事,皆自營給。」這裏的「薪水」都是指砍柴和汲水,就是燒火煮飯之意,也可以稱為「柴水」。
  • 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而官員戴烏紗帽則起源於東晉,但成為「官服」的一個組成部份,卻是開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在宋朝修改後加上了雙翅,一直到明朝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當官的代稱了。
  • 有一種植物從中國的《詩經》產生的年代以來,就和一家的主婦發生了關聯,從而衍生出一些代稱母親的名詞。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名詞也是代指母親的,是什麼呢?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