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修煉的角度評析《西遊記》(一)

金弓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前言

《西遊記》作為中國古代西大名著之一,一直被人所稱道,其生動的語言,驚險的故事被後人評為玄幻小說之集大成者。本人從小便沉湎於《西遊記》中的情節不能自拔,讀到妙處更是喜不自勝愛不釋手。現今作為法輪大法的修煉人,再重讀此書,更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也明白了很多以前作為常人不可能領悟到的真正玄機。很多同修已經對此書也有了很多獨特的見解,讀後本人也是受益匪淺。先試將本書較詳細的剖析一二,與同修共享。

既為大法修煉人,於法中所感所悟頗多。拋開所謂的正史中玄奘法師其人其事不提,專表《西遊記》中所述之事。作為修煉人我們都知道有另外空間的存在,且另外空間的生命也有其修煉方式,本人認為此書所敘即是另外空間中玄奘法師的修煉過程。

開篇便以較大篇幅介紹了小宇宙的來源以及在較大空間中的宇宙結構,明確寫到天下的四大部洲。小說的主人公石猴便是東勝神洲中十州主脈的花果山中一仙石化育所成,即如後篇所表如來指稱的靈明石猴。也就是說石猴是天地化育成的靈胎,自然天生便符合宇宙特性,也就是根基很高。從其捨身入水簾洞而被眾凡猴稱王,便可知其不同凡類。

之後在享樂三五百年後,美猴王居然自知生命無常,更顯其悟性之高。在通臂猿的指點下美猴王不戀王位,不貪享樂,毅然決意遠涉求道。歷經跋涉後在西牛賀洲尋得須菩提祖師,得了名諱,拜得真師。雖查遍全書及其它道家資料也查不出須菩提祖師為何許人也,從祖師為石猴起名便可知他通曉過去現在將來之能。雖此祖師為道家真仙,卻賜名「悟空」與石猴,此名卻含佛家之秉,彷彿暗示了石猴最終要在佛家得正果。

後悟空入門六七年,祖師只教其禮節勞動,不提修煉一字,悟空卻安於現狀,勤懇虛心,毫無委屈爭鬥之心。或是祖師察得他根基深厚,心性高,也逢悟空在祖師登壇講道時顯其悟性聰敏,祖師藉機以「術」,「流」,「靜」,「動」四世間小道試其心,更顯悟空專一修煉之心。因此祖師秘傳與他修煉真諦,將他視為真傳弟子。

或因祖師本來便有通天知地之神通,他已察知悟空將來會闖下大禍,犯下滔天大罪,在悟空已修出一定神通後,借悟空暴露其顯示心後將其趕出師門,且不許他與任何人說出其師名諱。想來是悟空以其靈明石猴之天生根基和心性才修得如此神通,但或許是緣法天數所使,或許是大道修煉的玄機不可輕易示人,悟空在道家修煉中居然沒有真正修煉心性,為以後埋下禍患。

悟空回鄉後即遇到除魔之事,但奈何其天生心性畢竟有限,又有頗多功能,況遠離祖師約束,心性便漸漸的滑了下來。以其功能小術,從傲來國偷兵竊器,在東海強佔神鐵不算,還倚強拿人披掛衣靴,即便在常人世間也是犯罪。悟空以為有了七十二般變化便能躲過天劫得以長生,卻不知此小能小術不得正果,仍墮輪迴,因此被閻王勾了魂去。不想其野性大發,亂了陰規,將生死簿中猴屬名類一筆勾銷,又添上一份罪名。

玉帝本要降服野猴,太白金星上諫招安。正神本想不動干戈感化野猴,使其收性正心,緣歸正法,不想悟空不知天高地厚,不以馬倌為足,定要欺天做齊天大聖。托塔天王收他不住,金星又勸諫順其妄心,莫傷生靈,不動干戈,引其上天立為齊天大聖,只是不受俸祿。誠然金星一片好心,卻不知心性修煉不容一點馬虎,最終卻被其偷了蟠桃,吃了金丹,喝了御酒,亂了天庭,反下了界。此時悟空已墮入魔道,心性掉的很厲害了。儘管十萬天兵一時奈何不了他,想必或為天宮一劫,或為眾神一難而已,畢竟猖狂不了一世。雖然老君用金剛琢將他打下,在爐中煉了七七四十九天,卻被深察道數的他躲在巽位中躲過了火劫,最終大鬧天宮,犯下了滔天大罪。

這裡插上一句:《西遊記》中的如來到底是那位佛,書中始終沒有明表。只是如來前往降猴時自稱「我是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尊者,南無阿彌陀佛……」很是令人費解。既然後面取經途中觀音始終相護,想來還應為阿彌陀佛才是。也許正是作者故意賣的一個關子吧。

如來降悟空不需多述,正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佛陀畢竟慈悲,以悟空滔天大罪居然沒有傷其性命,而只是壓在五行山下還業,為其將來取經皈依佛家作了舖墊。【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詩曰:奉法西來道路賒,秋風漸浙落霜花。乖猿牢鎖繩休解,劣馬勤兜鞭莫加。木母金公原自合,黃婆赤子本無差。咬開鐵彈真消息,般若波羅到彼家。
  • 卻說那三人穿林入裏,只見那呆子繃在樹上,聲聲叫喊,痛苦難禁。行者上前笑道:「好女婿呀!這早晚還不起來謝親,又不到師父處報喜,還在這裏賣解兒耍子哩!咄!你娘呢?你老婆呢?好個繃巴吊拷的女婿呀!」那呆子見他來搶白著羞,咬著牙,忍著疼,不敢叫喊。
  • 噫!原來有這般事哩!他那道房,與那廚房緊緊的間壁,這邊悄悄的言語,那邊即便聽見。八戒正在廚房裏做飯,先前聽見說取金擊子,拿丹盤,他已在心;又聽見他說唐僧不認得是人參果,即拿在房裏自吃,口裏忍不住流涎道:「怎得一個兒嘗新!」自家身子又狼犺,不能彀得動,只等行者來,與他計較。
  • 卻說他兄弟三眾,到了殿上,對師父道:「飯將熟了,叫我們怎的?」三藏道:「徒弟,不是問飯。他這觀裏,有甚麼人參果,似孩子一般的東西,你們是那一個偷他的吃了?」八戒道:「我老實,不曉得,不曾見。」清風道:「笑的就是他!笑的就是他!」
  • 那大仙按落雲頭,搖身一變,變作個行腳全真。你道他怎生模樣:穿一領百衲袍,系一條呂公絛。手搖塵尾,漁鼓輕敲。
  • 詩曰:處世須存心上刃,修身切記寸邊而。常言刃字為生意,但要三思戒怒欺。上士無爭傳亙古,聖人懷德繼當時。剛強更有剛強輩,究竟終成空與非。
  • 且不說八戒打諢亂纏,卻表行者縱祥雲離了蓬萊,又早到方丈仙山。這山真好去處,有詩為證,詩曰:方丈巍峨別是天,太元宮府會神仙。紫台光照三清路,花木香浮五色煙。金鳳自多槃蕊闕,玉膏誰逼灌芝田?碧桃紫李新成熟,又換仙人信萬年。
  • 卻說三藏師徒,次日天明,收拾前進。那鎮元子與行者結為兄弟,兩人情投意合,決不肯放,又安排管待,一連住了五六日。那長老自服了草還丹,真似脫胎換骨,神爽體健。他取經心重,那裏肯淹留,無已,遂行。
  • 卻說那妖精,脫命升空。原來行者那一棒不曾打殺妖精,妖精出神去了。他在那雲端裏,咬牙切齒,暗恨行者道:「幾年只聞得講他手段,今日果然話不虛傳。那唐僧已此不認得我,將要吃飯。若低頭聞一聞兒,我就一把撈住,卻不是我的人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