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變奏曲

——土耳其藍﹙土耳其伊斯坦堡﹚——
劉惠媛 撰文、攝影
font print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光線美,是藍色清真寺給人的第一印象。大廳四周無數彩色的花窗,仿鑲嵌玻璃的效果讓滿室光彩。

位於伊斯坦堡的老城市中心區,緊鄰聖蘇菲亞大教堂的藍色清真寺,建於十七世紀,是土耳其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由於這兩座大教堂距離很近,共有十支尖塔,構成伊斯坦堡最有名的天際線。

色彩繽紛的藍色清真寺
據說,原本只有聖地麥加的清真寺才可以蓋六支尖塔,藍色清真寺的六支尖塔也因此讓它的外觀有了一種帝王之氣。而直徑二十七.五公尺的大圓頂,加上週邊無數的小圓頂,是鄂圖曼建築的特色之一。方形中庭也很出色,中間有一座潔淨亭,讓參拜者洗淨。一般的遊客也需要依次前進,脫下鞋子套上藍色的塑膠袋,才能進入觀賞。不只是因為尊重一個聖潔的信仰空間,同時也是因為乾淨的大廳地板上,早就鋪滿了美麗珍貴的厚地毯。

紅、藍、白相襯的視覺效果

 

瓷磚的裝飾之美

光線美,是藍色清真寺給人的第一印象。大廳四周無數彩色的花窗,仿鑲嵌玻璃的效果讓滿室光彩。這座清真寺非常明亮,大廳還燃著許多蠟燭,溫暖昏黃的光影搖曳,照亮了牆上兩萬片的藍色磁磚,這原是本寺最寶貴的資產,也是這座以帝王素檀阿梅特為名的清真寺,被稱為藍色清真寺的由來。這座因為美麗的藍磁磚而聞名的清真寺,事實上若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光彩晶亮的藍白磁磚好像多了些什麼東西:白底藍色的圖案上原來還多了一種紅色,與藍白相襯的伊茲尼紅 (Iznic red) 是土耳其最特殊美麗的陶藝特色。

光線變化之美

 

花窗玻璃

 

白底藍色花紋的瓷磚上還印襯了伊茲尼紅——土耳其最特殊美麗的陶藝色彩。

藝術的變奏曲
素檀原本就非常喜歡中國的青花磁,托普卡匹王宮的典藏室裡,就收藏了許多中國的青花磁,陶瓷是土耳其歷屆王室的最愛,當年是以絲路和海路兩種方式運送過來,所費不貲可說比黃金還珍貴。王室收藏中雖然有中國的龍鳳圖樣或吉祥的動物紋,但其中又以花草紋最多。原因是基於信仰的理由,伊斯蘭教的人與動物都不入畫,而十六世紀起又開始流行以花卉入畫,所以我們最常見的花紋有鬱金香、康乃馨、薔薇、風信子等。據說玫瑰是穆罕默德的象徵,而藍色清真寺裡除了鄂圖曼土耳其傳統的花草紋之外,最具代表性的圖騰,首推美麗細緻的鬱金香。

其實鬱金香原產於波斯,文藝復興時期傳去了歐洲,物以稀為貴,立刻就深獲歐洲各國王室的喜愛,一七○○至一七三○年間由於商人的炒作,特別是紫色的鬱金香在荷蘭,造成了著名的鬱金香熱,可以讓人一夕致富。

 

其次,寺裡珍貴的地毯是由伊索匹亞進貢的羊毛所織成的,上面採用了許多大膽鮮豔的顏色,例如紅色、綠色、紫色、黃色,都是土耳其地毯最受歡迎的花色,十四世紀起外銷到歐洲,許多著名的波斯地毯都是出自當地人的手工藝。而牆上高處掛著黑底描金的大圓盤,上面書寫文字也有聖與俗的分別,清真寺寫的是阿拉伯文,政府機構用鄂圖文。這裡刻畫的阿拉伯金文,有著類似我們傳統書法藝術的趣味,是一種結合力與美的文字。

藍色清真寺簡直就是一座不可思議的工藝美術學校。

——轉載自 田園城市文化《把藝術當作動詞》@

清真寺裡集各種伊斯蘭藝術之大成,彷如一座工藝藝術學校。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喬托把繪畫推向一個比傳統藝術更寬廣、自由、更合乎自然的風格中。
  • 由於之前拜占庭的藝術家們,通常把聖經故事人物和形象,安排在一個限制性的空間,或純裝飾性的畫面上,因此藝術家們不研究模仿自然界的真實色,卻可以隨意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來作畫。然而,對喬托而言,如何使聖經上傳說人物顯得更加真實、更具說服力,才是當務之急。一個人怎麼站立、怎麼坐,舉手投足姿勢要如何擺都很重要。喬托的希望讓我們「目擊現場」,邀我們觀賞發生在舞台上的一幕。而為了把故事說清楚,喬托努力把故事安排在合理的生活空間裡,建築與街道,以及人物服飾都極為逼真,非常重視畫面上的自然與立體感。而喬托的成功,正代表著新一代的藝術家努力嘗試新的策略和觀念。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