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專注「反恐」分身乏術:

美欲「強勢脫離」臺灣問題?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4月9日訊】(亞洲時報 Craig Meer臺北撰文 ) 由於在中東(特別是伊拉克和伊朗)和全球反恐戰爭中投入過多精力,美國分身乏術,在東北亞的外交、軍事活動也受到很大影響。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的東北亞合作安全項目負責人里昂•西格爾(Leon Sigal)更創造出「強勢脫離」(hawk disengagement)一詞,來形容布什政府對該地區進行的戰略調整。

在台海關係上,華盛頓的轉變顯得更加明顯。上臺之初,布什被認為是多年來和臺灣走得最近的美國總統。2001年,美國通過一項價值達180億美元的對台軍售案,其中包括出售12架P3反潛機,6個「愛國者」三型導彈連,以及8艘柴油動力潛艇。這是美國自1979年美台斷交之後的最大對台軍售。布什甚至表示「將不惜一切代價協防臺灣」。

然而,美國近年來的立場發生轉變,逐漸走向消極;連臺灣都認為有些「失寵」。過去兩年裏,華盛頓越來越不情願插手這「剪不斷、理還亂」的台海關係。在去年訪華期間,布什強調「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要通過對話和平解決」。

實際上,美國的「強勢脫離」並非因注意力轉移所致;而是由於台海問題的不斷演變,夾在北京和臺北當局中間的美國如今實難再施展較大影響力。美國也不是主動撤出了臺灣這個「不沉的航空母艦」,而是遭到了海峽兩岸的「驅逐」,情非得已。「撤出」和「被驅逐」不僅有著語義上的差別:與後者相比,前者更意味著美國利用外交政策調整,將維持台海現狀的重任交給北京和臺北這兩個當事人。

臺灣在此中扮演的角色有些複雜,因為它完全依賴美國為其提供安全保障,數十年來一直關係密切。不過,隨著臺灣民主力量的蓬勃發展,視「推廣、捍衛民主」為己任的美國發現它對臺灣的扶持受到了阻絆。

其實,這也是意料中之事。曾任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理事主席的白樂崎(Nat Bellocchi)說過,鑒於美台關係框架是在蔣介石獨裁統治時美國單方面制定的,在民主化的臺灣繼續舊制自然有些不合時宜。

美國在台海問題上遭到「民主邊緣化」境地,與臺北的政局有關。一方面,雖然美國2001年就批准了對台軍售案,但這項數目龐大的軍購案遲遲未在臺灣的「立法院」通過。4月4日,軍購案在「立法院」遭到第50次的否決。

在戒嚴時期(1949-1988),臺北當局制定出國防預算,毫無實權的「立法院」只能乖乖準備好必要資金;而如今,在實現民主的臺灣,政府只能「申請」,而不能「要求」它批准預算。

臺灣「總統」陳水扁領導著執政黨民進黨(DPP),而反對黨國民黨(KMT)和親民黨(PFP)組成的「泛藍陣營」則控制了「立法院」。它們否決軍購案,是出於多個原因;但其中最主要就是希望以此繼續削弱陳水扁的權威。今年3月,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訪問華盛頓。出行之前,他曾多次表達「國民黨支持合理軍購」的立場,希望將「軍購案的通過」作為「訪美大禮」送給華盛頓;不過這次美國還是沒能得償所願。

另一方面,臺北當局鋌而走險,選擇了「改變台海現狀」這條不歸路。正如前面所提,對「維持台海現狀」這條北京、華盛頓和臺北當局三方之間的不成文協議,布什也給予了肯定和支援。當民進黨在去年12月的臺灣地方選舉中遭到嚴重挫折後,世新大學(Shih Hsin University)民意調查中心上月底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陳水扁的支持率跌至前所未有的18%。

像輸了錢的賭徒一樣,陳水扁希望借推進「台獨」進程挽回民心。2月,他宣佈廢除國統會(National Unification Council)和國統綱領;觀察家皆認為,該機構在維持台海現狀起著必不可缺的作用,陳水扁當初也承諾將保留該機構。

美國在台海問題上遭遇「邊緣化」其中也有北京的因素。在鄧小平時代,台海問題僅處於外交爭鬥階段;到了江澤民治下,它已升級到軍事爭鬥的層面。北京1995-96年先後在臺灣海峽試射導彈,據說目前還部署有700~800枚中短程導彈瞄準著臺灣。

過去10年裏,中國的軍費一直保持著兩位數的增幅;今年的軍費開支將有望達到35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5%。美國國際戰略研究機構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去年稱,中國官方公佈的資料可能比實際支出少70%。華盛頓認為,北京大舉增加軍費,意在臺灣。

雖然只有20%的民眾支持「台獨」,臺北當局似乎執意將「事實獨立」推進到「法理獨立」。這種趨勢,引起了北京的異常緊張。因而,通過軍事行動來解決這場潛在危機的方案,開始佔據了上風。去年3月,中國通過了《反國家分裂法》,從而為對台動武提供了法律依據;同時,這也標誌著北京不會僅僅依靠美國來維持台海現狀。

中國國內的不穩定,也為這種現實的解決方案增添了緊迫感。這一代領導人(包括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在內)都是經歷了經濟轉型「洗禮」的技術派官僚,卻鮮有政治改革的經驗。去年,中國總共發生了87,000起群體抗爭事件,平均每天238起。(去年8月,公安部長周永康說,涉及100人以上的「群體事件」2004年大約發生了7.4萬,超過370萬人參與其中;這個數字大大超過了1994年的1萬起和2003年的 5.8萬起。

出於無奈,美國逐減淡出臺海紛爭。看來大概只有北京和臺北當局回心轉意,認識到美國也是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現狀的重要力量,華盛頓才能繼續發揮作用。(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李家同:兩岸競爭,別輸了國際觀和創意
李家同:團結在民主自由的大旗下(03/13/1996)
怕黑吃黑 詐騙首謀返台被捕
陸委會:國共論壇是討論一中各表的平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