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茶業公會理事長呂志強:積極提高台灣茶產值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2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韓婷婷台北二十日電)台灣省茶商業公會理事長呂志強表示,台灣茶自1971年發展初期每人每年飲用量約0.27公斤增加至去年1.65公斤,30多年來成長約6 倍。由於近幾年高品質茶市場成長趨緩,因此將提高台灣茶附加價值,積極輔助茶商拓展外銷市場,並轉向休閒農場與旅遊業結合,進一步擴大產值。

呂志強表示,公會今年首度舉辦天下名茶大賽,除希望藉此平台促進世界茶人聯誼交流與經貿拓展外,將台灣茶推上國際舞台是主要目的。他認為,台灣有得天獨厚的環境,台灣茶絕對有揚名天下的實力,他希望讓國際消費者認識「TAIWAN TEA」,不要只停留在「CHINA TEA」 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讓大家認同「TAIWANTEA」與「高品質」劃上等號。

雖然是第 6代傳承,呂志強表示,從小訓練所吃的苦沒有少過,外型瘦小已年近半百的他,直到前年還照常扛著上百公斤的茶業上上下下,忙進忙出。好勝、凡事追求完美的個性,造就今天的成就,他挺腰驕傲的說,靠自己雙手、血汗打拼來的成就,好比台灣茶的好滋味「甘、甜、香、濃且紮實」。

好強的個性推動他的事業更上層樓,但也吃足苦頭,二年前在一次搬運中傷到頸椎及手肘,醫生宣告從此不能提重物。呂志強笑稱自己現在是「無敵鐵金鋼」,因為頸部跟手都裝了鐵架。雖然無法在製茶過程親自操刀,不過頭腦靈活的他很快就重新找到新舞台。

去年當選台灣省茶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理事長後,呂志強開始他的新使命,茶公會聯合會是結合全省12個產茶縣市公會組合而成的聯合會。呂志強給自己的首要任務是讓茶農重拾信心,爭取政府協助輔導提升觀光旅遊,創造台灣經濟,更進一步推動台灣茶產業進入國際市場。首先樹立的典範是終結「吃飯會」,建立文化、責任與任務的公會宗旨。

呂志強說,台灣茶市場從1971年鹿谷茶興起開始發展,1981年的開喜烏龍茶掀起一波即飲茶風潮,再到1991年茶藝館的崛起,都是帶動台灣茶飲市場規模擴大的主因。

雖然經過30多年來推廣,台灣每人茶飲量成長了 6倍之多,但台灣茶年產量自1985年達到高峰後,就一路呈現小幅萎縮狀態,市場需求增加,但產量不增反減,低價茶供給缺口全仰賴進口。目前台灣茶飲市場規模約250億元,其中即飲飲料茶約佔130億元,精緻功夫茶約120億元。

目前台灣茶種植面積約2萬公頃,年產量1萬9000公頓,茶農約 1萬7500戶,茶行約6000家,從業人數達10萬人,年產值 250億元。主要產地以南投縣 (占24%)、台中縣 (18%)分佈最廣。

呂志強指出,台灣茶要有前景,品質提升是根基,如果要比價格、比量,永遠比不上中國、越南的低價工資及土地。但茶業好壞除製茶技術外,種植土地條件是重要關鍵,茶講究的是「產地」,土地是搬不走的,這是台灣茶的優勢,無法取代。他堅信台灣茶農只要肯用心下功夫,「TAIWAN TEA」與「高品質」絕對是劃上等號的。

呂志強強調,一般消費者往往搞不清楚「正宗台灣烏龍茶」與「台式烏龍茶」的差別在那裡,部份茶商也常以此混淆視聽。呂志強解釋,正宗台灣烏龍茶是從生產到製造都在台灣,是純正的台灣茶,至於「台式」烏龍茶,一般指的是引進台灣茶的種,在中國或越南栽種,並引進台灣製茶技術在當地製造,最後運回台灣包裝,再打上「Made in Taiwan」,雖然是台灣的種、台灣的技術,但生產製造過程全都不在台灣。他笑稱,此次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就可能有不少人來台灣以高價買了「自己祖國」的茶回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