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衛:從五四運動到九評退黨大潮(五)

李大衛

人氣 8
標籤:

【大紀元5月31日訊】
是誰選擇了共產黨?

從1689年英國的光榮革命、1776年美國的獨立革命、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之後,世界舞台上儼然出現了一股民主革命的潮流。在中國,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是在這個潮流下推翻滿清皇朝的君主專制、建立中華民國的民主共和國;但歷史演變的最後結果,卻是被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接收了所有勝利的果實。

中國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所遭逢的各種悲劇,並沒有在1945年的抗日結束後品嚐勝利的果實,反而又被捲入了另一場更殘酷、更恐怖的共產極權統治中,中國的民主化與現代化又再度停滯且倒退不說,人民的生活甚至跌落至水深火熱、生不如死的痛苦深淵當中。

《九評共產黨》在前言裡說:「為什麼在近代中國出現了一個共產黨,並且成了氣候還奪取了政權?中國共產黨不斷給中國人民灌輸: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人民選擇了共產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中國人民選擇了共產黨,還是共產黨結黨營私,逼迫中國人民接受?我們只能從歷史中找答案。」真的是歷史選擇了共產黨嗎?真的是中國人自己選擇了共產主義嗎?

陳獨秀(1879-1942)

陳獨秀,原名慶同,字仲甫,安徽懷寧人。早年與同盟會接觸,積極參加辛亥革命。1915年在上海創辦《青年》(第二期後改名新青年)雜誌,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1917年新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聘請陳獨秀為北大文學院院長,《新青年》雜誌編輯部隨陳獨秀遷到北京。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雜誌。(NTD TV)

次年,與李大釗等又創辦另一本著名雜誌《每周評論》。他以這兩本雜誌和北京大學為重要陣地,團結了一批有影響的智識分子,傳播新思想,對新文化運動起了倡導、啟蒙和推動作用。

五四運動時,他直接投身於運動。五四運動後,在上海建立共產主義小組,接著聯絡各地的共產主義小組。中共「一大」在他沒有到會的情況下仍選舉他為黨的總書記,並且一連五屆。

1922年陳獨秀受共產國際的壓力,開始由反對國共合作轉向擁護國共合作,並由重視工人階級轉為重視資產階級,認為資產階級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社會基礎。因此,在政治上主張「一切工作歸國民黨」,放棄了共產對革命的領導權。之後,在他的右傾主義領導下,共產黨勢力下挫。

共產黨的領導人─陳獨秀、王明、瞿秋白、胡耀邦、趙紫陽,都是以悲劇收場。(NTD TV)

1927年,中共「八七會議」撤銷了陳獨秀總書記的職務。之後陳獨秀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在共產黨內召組進行反對暴力革命的國民議會活動。1929年被開除出共產黨。

1931年陳獨秀組成「中國共產黨左派反對派」,在上海設立中央機構,任總書記。1932年因譴責蔣介石「賣國獨裁」被國民黨政府逮捕,1937年出獄後組織「不擁國、不擁共」的第三種勢力。1942年病逝於四川江津。

李大釗(1889-1927)

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和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河北樂亭縣人,原名耆年,字肅昌,以後改名李大釗,又字守常。幼年失去父母,由祖父撫養。1907年至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

辛亥革命後對袁世凱統治上的混亂時局不滿,寫有〈隱憂篇〉、〈大哀篇〉。1913年冬至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在日本發起愛國組織「神州學會」,反對袁世凱恢復帝制。1915年,編印《國恥紀念錄》,並發表〈國民之薪膽〉一文,成為名聞遐邇的愛國志士。

1916年回國,任北京《晨鐘》報總編輯,俄國10月革命勝利後,成為中國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者的學者。

1918年1月,李大釗任職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兼任經濟學教授,參加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編輯部。12月與陳獨秀共同創辦《每週評論》,年間還成立「少年中國會」。

1919年發表著名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1920年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隨後在北京建立共產主義小組,並派人到天津、唐山、濟南等地幫助建立黨團組織,開展工人運動。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李大釗負責北方區委工作,先後發動開灤煤礦大罷工和京漢鐵路大罷工。1924年,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代會上,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6月,率中共代表團赴莫斯科出席共產國際會議,當年冬天祕密回到北京。

1925年上海爆發五卅運動,李大釗領導北京五萬餘人舉行反帝大示威。1926年3月18日,領導北京反帝軍閥的群眾示威遊行,之後轉入地下活動。1927年4月6日遭奉系軍閥張作霖逮捕,4月28日被處絞刑。◇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世界八大奇景:紐約帝國大廈(二)
基督教聯盟對布什向中方道歉表示失望
「布胡會」竟演變成「王文怡事件」
李大衛:車諾比核災與朱成虎核威脅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