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愛宗:中國農村教育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昝愛宗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6月5日訊】「正月裡有十五,十五的月兒圓。」一想到這句歌謠,我就擔心「政府的政策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大文豪蘇軾早就憂慮過「月有陰晴圓缺」,我們的農村教育也是這樣,逢十五月兒圓,中央的風聲一過,農村教育的狀況就不是「十五的月兒圓」,而是「嚴重缺失」了,雖然輿論的關注點也開始「初一十五不一樣」,但只是雷聲大,雨點小,遠水不解近渴。好不誇張地說,在接受教育的優越方面,農村的孩子,與城市裡的孩子比起來,前者是初一,後者就是十五,「新舊社會兩重天」。

看看國家財政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少到觸目驚心的地步。《甘肅日報》去年曾發表甘肅渭源縣縣委副書記李迎新的《代課教師:被忽視的弱勢群體──渭源縣代課教師狀況調研》,揭示了渭源縣教育現狀與代課教師生存窘境。甘肅渭源縣鍬峪鄉條件最好的中心小學,這十幾年來,政府部門沒有給學校一分錢的辦公經費,不僅如此,至今還欠著有的老師兩個多月工資。前些年搞「雙基」達標工程,學校沒錢,只能向老師借。還有代課教師,公派教師嚴重缺位,該校胡校長愛人就是一個中學代課教師,雖大專學歷卻許多年來一直拿著80元的工資。2003年接到上級教育部門的通知,說是要把她清退。這位書記聯想到:當城裡的一些老師忙著買什麼房,購什麼車的時候,在同一個藍天下的甘肅渭源縣農村的老師們卻貧困得像乞丐一樣。

鍬峪鄉另一所喬陽村山莊小學,學校就只有校長楊繼忠一個人,既是校長又是老師也是後勤總管,他從1986年擔任代課教師以來,至今整整20年了。如今大兒子已經16歲,上初三;小兒子十歲,正在小學三年級讀書。這20年,楊校長一直拿著每月40元的工資,極其艱難地維持著一家人至今依然衣食短缺的窘迫生活。

另外一所「辛家寨小學」,13名老師中,有三位是代課教師,其中兩位均是女教師,一位叫張繼紅,另一位叫楊秀荷。張老師擔任代課老師已經16年了,而楊老師有20年了。這麼些年來,她們一直拿著40元的工資。

有人算過這樣一筆賬,若按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所作的承諾,到2000年,國家對教育的投入要達到當年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4%。眾所周知,2005年中國的國民經濟生產總值已經超過了十萬億元,若按十萬億的3%來計算,那麼國家理應投入4,000億元的教育經費。但實際上的投入則少了1,000億元以上。因此即使給全國近50萬代課教師每人一萬元的補貼,加起來也不過是50億元。而這僅僅只佔1,000億教育欠債中的5%而已!這一令人吃驚的數字證明,不但中國基礎教育已經到了最危險的地步,中國農村教育也到了最最危險的地步。

按說經濟欠發達地區,政府虧欠教育的較多,但經濟發達地區,同樣農村教育投入嚴重不足的情況,公費教師嚴重不足,照樣是參差不齊的代課教師「填空」。

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的一位處長直言不諱地說,當下杭州某些山區農村的小學,沒有正式的老師願意去,名不正、言不順的代課教師連以往的民辦教師身份都不如,這些老師基本上的初高中畢業,能幹一點的就進城打工去了,不當「孩子王」了,只剩下一些能力差的當老師,沒有出路的人找到了當「教書匠」的出路,於是,「大糊塗」教出一幫「小糊塗」。

這種情況下,政府明顯缺位,尤其是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可謂嚴重缺位,不負責任。

農村孩子已經不是「祖國的花朵」了,農村教育就只能走「大糊塗教小糊塗」的窮途末路,鄧小平說「改革的最大失誤是教育」,可鄧小平都去世快十年了,為什麼中國的教育就如此失誤得起?占全國人口絕對多數的農村地區,國家為什麼就不能讓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同享受同等的國民教育待遇?政府投入同樣是財政分配,為什麼顧此失彼,不能一視同仁呢?憲法上卻明確寫著公民有「獲得教育權」,自然也有「教育平等權」,看著看著就成了一句空話。

看大城市裡的孩子,就知道什麼是「一等公民」了。人民日報李儉的文章稱,「6.1」前夕,一些家長又在互相攀比著為孩子準備節日禮物。孩子在學校比禮物,實際上是在比家長,多半是比爸爸。作者列舉了一件往事:北京十一中學的前身是晉察冀邊區聯中。當時,學校裡有許多高幹子弟。隨著新中國的誕生,學校搬進北京。這時,星期六有人用汽車接起自家孩子來,還常有同學比誰的爸爸官大。時任校長的郝人初在全校學生大會上批評這種現象??不准「比爸爸」!此舉對於可塑性極強的學生來說,將引導學生擯棄「生來高人一等」、「老子英雄兒好漢」之類的陳腐觀念,鼓勵他們彼此親近、平等相處……可現在似乎又一個輪迴轉過來了,北京的鬧市區有一所小學,每天送接孩子的汽車門庭若市。有一個高年級孩子,接連三天在傍晚放學後遲遲不出校門。爸爸有些納悶,第三天就問孩子:「怎麼都是你最後出來?」孩子開口說:人家爸爸媽媽都開著奔馳、奧迪、「馬
六」什麼的,你開著破「普桑」,我哪有臉早出來?

可誰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多少萬兒童飢寒交迫,多少萬兒童輟學或上不起學,多少萬兒童接受粗製濫造的教育……

《廣州日報》報道,廣州市康樂村,狹窄昏暗的地下工廠,數百名稚氣未脫的孩子在日夜顛倒中勞作,他們一年才能結到一次工錢,一年也未必能添置一套衣服,還經常挨餓,有些甚至疾病纏身。

《時代信報》報道,「鄉村童工生活現狀:14歲孩子每天工作14小時以上」,其中提到一接受記者採訪的童工在網吧裡留下電子郵件請求幫助(kiko200574@163.com)??他向記者表示「我想打工!」在郵件中他寫道:「我真的很想打工!但我才14歲,為什麼未成年人就不能工作?我要重新生活,但家回不去,學校更是不能回去了!所以我要打工!求求你們收留我。不然我就會露宿街頭了。」

為什麼這位14歲的朋友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呢?他難道就不是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土地上,不是「祖國的花朵」嗎?這一連串的質問,在事實面前,是絲毫沒有力量的。

無怪乎令人憂慮,當城市裡的孩子們甚至剛剛上學的幼童中,他們比爸爸媽媽「官」的大小、「權」的重輕、「車」的好差、「錢」的多少,就是不和農村孩子比,不和下崗工人比。城市與農村中間有巨大的鴻溝,政府財政不投入,誰也別指望有什麼好結果。

如此強烈的反差,對於他們的老師和家長來說,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時代不同了,教育也不義務了,成為負擔了,成為「新三座大山」之一了。

今天我們看來,每個成年人都有過自己的童年,但是否還回憶起自己經歷的印象深刻的快樂兒童節呢?筆者出身農家,所經歷的兒童節多半是簡陋的,甚至連玩具都沒有,但我們玩泥巴也很開心。可現在,我們處處看到的是不平等,缺位,甚至是大量侵犯兒童權益的傷天害理的事件。河南南陽的一些留守農村中學生被「賣處」;一些落後地區農村的教師禽獸不如,侵犯幼女的身體;一些老師和家長只管賺錢,根本顧不上孩子……兒童節往往一天就過去了,誰還管他們節後的生活和學習呢?農村,不但是治安的危險區,也是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重災區。

孩子,應該是世界上最無憂無慮、最無所畏懼的,他們應該有最純潔的思想,有最明亮的眼睛,有毫無功利的心靈,他們應該想做什麼就嘗試什麼,想說什麼就自由地表達,正如超女的「想唱就唱」一樣,政府責無旁貸地保護他們,保證他們100%接受義務教育。讓孩子成為「孩子」,別再讓小朋友成為口號中的「祖國的花朵」,是非常現實的事情,也是需要每個政府充分盡到責任的事情。

當然,政府不作為,教育缺位,不但貽誤孩子的未來,還將使我們的國家倒退幾十年,甚至失去我們國家的未來,使管理國家後繼無人,人心變亂,國將不國……

轉自《民主論壇》(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昝愛宗:讓我擦亮雙眼看清楚這個真實世界
昝愛宗:中國人要爭人權,中國魚要爭「魚權」
如此「勞工神聖」:北京工頭讓農民工吃剩菜
警察與警察「火拼」.山西惡警殺死北京警察可以「不償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