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師是自己找的〈4〉:沙子還是沙子(上 )

楊茂秀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教與學的活動,其實跟孩子在沙灘上的遊戲差不多,所有的成果都會隨著時間與潮流,從無、到有、到無,重要的是,過程裡的愉悅跟心醉神迷。

不要倚賴教人家很多東西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喚醒人家的好奇,就足夠啟發人的心靈。不要給人家太多東西,使人負擔太重;只要一點點火花,如果有易燃的東西在旁邊,就會燒起來。

把上面的話說給朋友聽,他們都覺得蘊藏著很好的教育哲學;遇到有這樣覺得的人,我也會以下段的話跟他們分享:

我手裡握著一株藍色的花,是野花,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可是心裡想,人類給自然界的東西命名其實蠻表面的,自然本身並不給東西命名。我們去接觸自然,最重要的是認識跟了解。就拿這朵花來說吧,我注視著它,好好欣賞它的顏色,將其中的藍看在眼裡,看到心裡,把它變成像音符一樣的真,然後專心的看它黃色的花蕾,看進它的細節。看一朵花,要把自己變成那一朵花;看一棵樹,要把自己變成那一棵樹,你也可以是在風中搖曳的草,在空中飛翔的鳥,在地上跳躍的松鼠。

記得皮亞傑曾經說:「把一樣東西教給人家,有時是剝奪那個人自己發現那東西的機會。」光學會名稱,及那個東西跟其他東西的關聯,而缺乏真正進入那東西之所以變成那個東西的專注與深入,有時是一種拒絕──拒絕認識的機會。不管對什麼,若要了解,就必須注視、傾聽、感知,那需要很久的時間。

看見綠色的東西,你說:「啊!去年春天,我在樹林裡看過。」這樣是不夠的,你必須變成可以看到、聞到、摸到的東西;如:樹林裡一株一株的樹幹,像一條一條的黑蛇頂著天;還有蕨類植物的葉子,勾著頭慢慢舒展開來,必須進入到葉子跟葉子之間小小的沉靜裡,必須花時間觸摸它們所散發的平和與寧靜。

教室裡的每一個小孩,是一棵樹,是珍貴的生命,是夜空中飛翔的螢火蟲,是運轉的星星;他們都有自己的生命。那些生命,在冬天裡我們的一呼一吸之間,彷彿是小小的影子,在草叢裡飄搖跳盪,陽光一照就不見了。教師必須有那種態度跟心靈,去捕捉、去遊戲、去理會其中的神秘。

轉載自:遠流出版《好老師是自己找的》@(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時報記者翁聿煌/基隆報導〕在餐廳當二廚的小強(化名)有一個小願望:請他的國中校長許清和及恩師卓淑慧到餐廳來用餐。因為他知道,若不是靠著他們兩人拉著,他曾經偏了方向的人生,可能已漂向荒遠僻境。
  • 台中一中高一學生王俊凱初試啼聲,就在甫落幕的二00六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中擊敗眾多高手獲得銀牌,今年七月將代表台灣參加國際競賽,王俊凱今天回到學校與全校師生分享獲獎喜悅,他說,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很多好老師,啟發了他在物理課程的興趣及能力。
  • 由中華民國台灣僑務委員會聘派來本地的「亦宛然掌中劇團」李傳燦團長、陳威璁老師,以及民俗手工藝陳美吉老師5日至7日一連三天在南岸公園佛誕節文化廣場現場展示演出和教學。
  • 在教育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包括怎麼樣對孩子好,什麼樣的老師是好老師,在不同的價值觀下,都可能南轅北轍的共存著。這不見得是好事,因為多元光譜的兩極,一端是至善,另一端卻是惡極,多元若完全喪失了倫理規範,人類的行為會演變成什麼樣子,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願意去想像吧!
  • 〔自由時報記者李容萍/桃園報導〕前桃園市南門國小班導師蕭群雄,罹患運動神經元退化疾病(又稱漸凍人),身體漸漸無法動彈,6年前他和畢業班學生,將許下的願望埋在校園梧桐樹下,雖然這個願望瓶因校舍改建失去蹤跡,熱心家長陳媽媽發出尋人召集令,邀班上學生28日上午9點回母校赴約,一起探望這位好老師。
  • 【大紀元6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擷瓔嘉義報導)教師甄試是一個教育舉才過程,可為學生選好老師、為學校聘好同事,為家長找好夥伴。嘉義市國中教師甄選定於7月2、3日在北興國中接受報名,11日進行筆試、13日進行口試及試教,副市長兼甄審委員會主任委員李錫津29日表示,歡迎有專長、又有熱忱的優秀青年,參加報考,加入市府教育行列。
  • 這是本好看的書,也是本有用的書。閱讀的過程,像在聽一個個趣味橫生的小故事,又像是遊覽一處處有著各種奇風佳景的散文。字裡行間,還有許多深入淺出、靈光慧語的玄妙哲學夾含其中,正符合楊茂秀給人的風格與印象。
  • 老師若是一個網,他是絲線做的,他也是許多小洞洞做的。他提供知識的可能、智慧的沃土;也讓學習者如風一般自由穿梭在許多小洞洞之間。
  • 五十元叔叔不隨便稱讚學生,也不時時糾正學生。他向學生表示:「錯誤是進步的機會,學習的過程就是修正的過程;人的行為是沒有標準的,只有比較好,沒有最好。」
  • 做教師培育的人,本身應該是不斷學新東西的人。學習新東西的方式之一,是藉著收藏、了解跟教學的過程,不斷的獲取創作的靈感。這是梁老師帶著小孩四處傳道、玩耍的驅策力來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