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滔:評今年「七一」大遊行

張滔

標籤:

【大紀元7月18日訊】剛剛過去的七月一日,是香港回歸九周年。泛民主派的聯合組織——民間人權陣線在這一天舉行了大遊行,主題口號是:「平等公義新香港 民主普選創希望」,參加者共五萬八千人。本文通過評論,給組織者作為總結經驗的參考。

回顧過去的七一大遊行

首先,來回憶過去曾舉行的七一大遊行。記憶中,在回歸的九七年,有支聯會舉辦的七一大遊行。因為那是回歸第一天,到底港人還有沒有遊行的自由,很受關注,但參加人數並不多,沒有哄動的效果。其後的幾年,已不記得是否有七一大遊行,即使有,也算不得是大行動。

到了○三年的七月一日,這一次大遊行最轟動,參加人數達五十萬,是回歸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口號是「反對廿三 還政於民」。參加這次遊行的市民都帶有迫切感,因為當時特區政府透過惡形兇相的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粗暴推動《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立法。這項立法將會剝奪港人的自由人權,大家便紛紛走上街頭以示抗議。再加上這一年年初香港爆發SARS疫情,經濟大受影響。顢頇無能的董建華又在○二年自動當選連任,「倒董」的聲音更為強烈。這種種因素,使當局事前估計只會有五萬人參加的大遊行,竟然多達十倍,不能不大為震驚。這次大遊行,迫使《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立法擱置,葉劉淑儀和董建華都下了台。 ○四年的七一大遊行,是在特區政府提出《政改方案》的醞釀期,港人對○七、○八雙普選仍寄以希望,而且董建華仍任行政長官,再加上乘○三年七一大遊行的餘勢,以「爭取○七、○八年雙普選」為口號,參加人數接近五十萬,聲勢也不弱的。

到了○五年,董建華已下台,由曾蔭權接任,○七、○八年雙普選被人大釋法否決了,七一大遊行的口號是「反對官商勾結 爭取全面普選」,經濟又有了好轉,參加人數驟降至二萬一千人。似乎香港的民主運動已從高峰滑向低潮。

從高峰滑落低潮後的反彈

在今年七一大遊行的前夕,大家都感到不樂觀。曾蔭權已站穩陣腳,經濟進一步好轉,雙普選被否定更遙遙無期,也沒有什麼其他的社會議題,在這樣的情況下,極不容易發動群眾去參加。

另一方面,北京比過去更大力去發動在當日上午舉行的慶祝回歸九周年巡行。工聯會以二十元超值的廉價包車費午膳吸引會員去參加;左派學校半強迫性派遣學生;中國銀行以一百元津貼給員工……等等,來與下午舉行的泛民主派大遊行抗衡。雖然過去也有這樣的抗衡,但這一次卻更著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泛民主派的七一大遊行仍有五萬八千人參加。雖然人數遠遠比不上○三、○四年,但比○五年增加了一倍有多,這已是一個強有力的反彈,遏止了民主運動從高峰滑落低潮的趨勢。這是難能可貴的,必須予以肯定。

認為不必每年遊行的言論

今年大遊行之前,有論者從去年參加人數大跌,估計今年也許還會再跌,提出了是否每年七一都要舉行大遊行的疑問,認為民主運動是否也要休養生息?

我們想一想,即使今年大遊行的人數沒有反彈,但卻不舉行,社會的影響會怎樣?民主運動是否會再進一步走向低潮?筆者的意見是肯定的,即使人數下跌也比不舉行好。下跌總還有一個數字,不舉行數字是零,民主運動的士氣會更受打擊。

這樣的論者,不認識群眾運動總有高潮和低潮。在高潮中要有面對低潮的思想準備,不可勝利衝昏頭腦;在低潮中要有堅持下去的韌力,積蓄力量去推動下一個高潮的到來。低潮不是失敗,但放棄而不堅持便是徹底的失敗。這一次堅持舉行七一大遊行,不是贏得反彈了嗎?

在總口號下各自表述訴求

以後,每年的七月一日,不論形勢怎樣,都應該舉行以爭民主普選為主題的大遊行,使之成為好像支聯會每年舉行的「六四」燭光悼念晚會一樣,使之成為港人心目中必有的項目,使之成為一個廣泛的概念。民主運動的道路漫長,有了這樣的概念,才有利於長期堅持,度過低潮。

其實,在○三年的七一大遊行,已經有這樣的經驗,就是除了主題口號之外,還容許並鼓勵各個社群,各自表述其獨特的訴求。只要不是與主題口號相悖的,凡是合理的訴求都可以同時與主題提出。比如這一次,除了主題口號「平等公義新香港 民主普選創希望」外,不同的團體各有其訴求:「訂定最低工資、限制工時」,「保護海港」,「保護動物」,「釋放程翔」,「爭取小班教學」,「反對性別歧視」等等。不過,對各自表述可提出各自訴求,並沒有大力去宣傳,去團結更多人來參加。以後,應加強這方面的發動,使七一大遊行成為在「爭取民主」的總口號下,團結各個社群的總行動。

怎樣評估陳方安生的參與

港英時代的布政司、董建華執政時的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比參加去年十二月四日反對「政府政改方案」大遊行,更高調地參加了今年的七一大遊行。上次是忽然出現在遊行隊伍中,這次是事前一早宣佈,而且高調提出對曾蔭權的批評。平心而論,她這樣的行動,對發動港人參加遊行起了一定作用。她到底是威望很高的前高官,也上街了,一定能帶動一些群眾。但倘若把她的影響評價過高,忽視了她的作用必須有群眾作為基礎,她的行動必須與群眾的訴求相符,那麼便是把群眾看作「阿斗」了。從特區政府和親共派對她的行動的攻擊,便可反面看到她的作用。

其實,任何人不管其過去的立場態度如何,只要認同當前的大方向,與大眾走在一起,都是應該歡迎的。

要有「有容乃大」的寬闊襟懷對於陳方安生這一次的行動,在泛民主派內部,卻有一些聲量不大的噪音。比如說:她「騎劫」了民主運動;她擔任高官時並沒有支持民主;她可能是為了與曾蔭權競逐下屆特首;……等等。這些噪音帶有酸味,被正面的反應壓倒了。

發出這些酸味噪音的人,正好反映他們自己的民主素養,缺乏「有容乃大」的胸襟,如果不加以克服,發展下去是對民主運動有害的。泛民主派中人,應以大局為重,謙遜一點,特別要加強個人修養。奇怪的是,被認為是泛民主派的立法會議員劉千石和鄭經翰,沒有參加大遊行,為什麼反未見有人去批評呢?

泛民主派的一個「泛」字,正好說明它是多元化的,多元化才能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人。在大遊行中各個不同的團體可以各自表述其訴求,就是這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必須堅持和繼續發揚,才能讓民主運動不斷壯大。

不總結經驗,就不能更好地前進。泛民主派似乎沒有總結經驗的習性。各個團體沒有認真的自我總結,更沒有彼此的交流。謹以此蕪文,借他們參考。

轉自《動向》2006年7月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張滔:曾蔭權打了一場慘敗的仗
張滔:否決政改方案後的民主運動
張滔:中共在香港的滲透活動
張滔:中共在港使用「三大法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