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滔:评今年“七一”大游行

张滔

标签:

【大纪元7月18日讯】刚刚过去的七月一日,是香港回归九周年。泛民主派的联合组织——民间人权阵线在这一天举行了大游行,主题口号是:“平等公义新香港 民主普选创希望”,参加者共五万八千人。本文通过评论,给组织者作为总结经验的参考。

回顾过去的七一大游行

首先,来回忆过去曾举行的七一大游行。记忆中,在回归的九七年,有支联会举办的七一大游行。因为那是回归第一天,到底港人还有没有游行的自由,很受关注,但参加人数并不多,没有哄动的效果。其后的几年,已不记得是否有七一大游行,即使有,也算不得是大行动。

到了○三年的七月一日,这一次大游行最轰动,参加人数达五十万,是回归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口号是“反对廿三 还政于民”。参加这次游行的市民都带有迫切感,因为当时特区政府透过恶形凶相的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粗暴推动《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的立法。这项立法将会剥夺港人的自由人权,大家便纷纷走上街头以示抗议。再加上这一年年初香港爆发SARS疫情,经济大受影响。颟顸无能的董建华又在○二年自动当选连任,“倒董”的声音更为强烈。这种种因素,使当局事前估计只会有五万人参加的大游行,竟然多达十倍,不能不大为震惊。这次大游行,迫使《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的立法搁置,叶刘淑仪和董建华都下了台。 ○四年的七一大游行,是在特区政府提出《政改方案》的酝酿期,港人对○七、○八双普选仍寄以希望,而且董建华仍任行政长官,再加上乘○三年七一大游行的余势,以“争取○七、○八年双普选”为口号,参加人数接近五十万,声势也不弱的。

到了○五年,董建华已下台,由曾荫权接任,○七、○八年双普选被人大释法否决了,七一大游行的口号是“反对官商勾结 争取全面普选”,经济又有了好转,参加人数骤降至二万一千人。似乎香港的民主运动已从高峰滑向低潮。

从高峰滑落低潮后的反弹

在今年七一大游行的前夕,大家都感到不乐观。曾荫权已站稳阵脚,经济进一步好转,双普选被否定更遥遥无期,也没有什么其他的社会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极不容易发动群众去参加。

另一方面,北京比过去更大力去发动在当日上午举行的庆祝回归九周年巡行。工联会以二十元超值的廉价包车费午膳吸引会员去参加;左派学校半强迫性派遣学生;中国银行以一百元津贴给员工……等等,来与下午举行的泛民主派大游行抗衡。虽然过去也有这样的抗衡,但这一次却更着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泛民主派的七一大游行仍有五万八千人参加。虽然人数远远比不上○三、○四年,但比○五年增加了一倍有多,这已是一个强有力的反弹,遏止了民主运动从高峰滑落低潮的趋势。这是难能可贵的,必须予以肯定。

认为不必每年游行的言论

今年大游行之前,有论者从去年参加人数大跌,估计今年也许还会再跌,提出了是否每年七一都要举行大游行的疑问,认为民主运动是否也要休养生息?

我们想一想,即使今年大游行的人数没有反弹,但却不举行,社会的影响会怎样?民主运动是否会再进一步走向低潮?笔者的意见是肯定的,即使人数下跌也比不举行好。下跌总还有一个数字,不举行数字是零,民主运动的士气会更受打击。

这样的论者,不认识群众运动总有高潮和低潮。在高潮中要有面对低潮的思想准备,不可胜利冲昏头脑;在低潮中要有坚持下去的韧力,积蓄力量去推动下一个高潮的到来。低潮不是失败,但放弃而不坚持便是彻底的失败。这一次坚持举行七一大游行,不是赢得反弹了吗?

在总口号下各自表述诉求

以后,每年的七月一日,不论形势怎样,都应该举行以争民主普选为主题的大游行,使之成为好像支联会每年举行的“六四”烛光悼念晚会一样,使之成为港人心目中必有的项目,使之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民主运动的道路漫长,有了这样的概念,才有利于长期坚持,度过低潮。

其实,在○三年的七一大游行,已经有这样的经验,就是除了主题口号之外,还容许并鼓励各个社群,各自表述其独特的诉求。只要不是与主题口号相悖的,凡是合理的诉求都可以同时与主题提出。比如这一次,除了主题口号“平等公义新香港 民主普选创希望”外,不同的团体各有其诉求:“订定最低工资、限制工时”,“保护海港”,“保护动物”,“释放程翔”,“争取小班教学”,“反对性别歧视”等等。不过,对各自表述可提出各自诉求,并没有大力去宣传,去团结更多人来参加。以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发动,使七一大游行成为在“争取民主”的总口号下,团结各个社群的总行动。

怎样评估陈方安生的参与

港英时代的布政司、董建华执政时的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比参加去年十二月四日反对“政府政改方案”大游行,更高调地参加了今年的七一大游行。上次是忽然出现在游行队伍中,这次是事前一早宣布,而且高调提出对曾荫权的批评。平心而论,她这样的行动,对发动港人参加游行起了一定作用。她到底是威望很高的前高官,也上街了,一定能带动一些群众。但倘若把她的影响评价过高,忽视了她的作用必须有群众作为基础,她的行动必须与群众的诉求相符,那么便是把群众看作“阿斗”了。从特区政府和亲共派对她的行动的攻击,便可反面看到她的作用。

其实,任何人不管其过去的立场态度如何,只要认同当前的大方向,与大众走在一起,都是应该欢迎的。

要有“有容乃大”的宽阔襟怀对于陈方安生这一次的行动,在泛民主派内部,却有一些声量不大的噪音。比如说:她“骑劫”了民主运动;她担任高官时并没有支持民主;她可能是为了与曾荫权竞逐下届特首;……等等。这些噪音带有酸味,被正面的反应压倒了。

发出这些酸味噪音的人,正好反映他们自己的民主素养,缺乏“有容乃大”的胸襟,如果不加以克服,发展下去是对民主运动有害的。泛民主派中人,应以大局为重,谦逊一点,特别要加强个人修养。奇怪的是,被认为是泛民主派的立法会议员刘千石和郑经翰,没有参加大游行,为什么反未见有人去批评呢?

泛民主派的一个“泛”字,正好说明它是多元化的,多元化才能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在大游行中各个不同的团体可以各自表述其诉求,就是这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必须坚持和继续发扬,才能让民主运动不断壮大。

不总结经验,就不能更好地前进。泛民主派似乎没有总结经验的习性。各个团体没有认真的自我总结,更没有彼此的交流。谨以此芜文,借他们参考。

转自《动向》2006年7月号(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张滔:曾荫权打了一场惨败的仗
张滔:否决政改方案后的民主运动
张滔:中共在香港的渗透活动
张滔:中共在港使用“三大法宝”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