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尊嚴」字慧 (十四)

蘇金國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23日訊】
水裡來水裡去

緬甸民間常流傳著一個故事「水裡來水裡去」。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賣牛奶的印度人,住在仰光的對岸。一天早上他帶著半桶牛奶渡江到仰光市來賣。他把半桶牛奶加了水後才去賣,得了滿袋的錢急著要回家的他,眼看渡輪已解纜開始離岸。他像往常一樣,一蹬腳就順利的跳上了渡輪,不幸纏在腰上的那一袋錢卻在他跳上渡輪時掉到江裡去了。他不禁感嘆地在心裡嘀咕:「水裡來的又到水裡去了。」這種惡性因果循環的規律是不變的,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閩南人常說:偷來的錢注定要賭輸。你看「輸」字的一半不是「偷」嗎?另一半的「車」指這個道理像車輪一樣常轉不停。由上面的故事聯想到「悖入悖出」這句成語。他的意思是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物,也會被別人用不正當的方法拿去。如果我們把組成這句成語的「悖」字分析一下:一個「心」念加上一個「孛」字。「孛」字是指像彗星那種短暫的光亮。

一個眼光短淺的人,只想著享受眼前的淫樂,不就是說:他的「心」在追求短暫的光亮「孛」嗎?這「悖」字的意思也指違反常規,違背道理,錯誤迷糊的心。因為他只想著自「己」享淫福。那是千萬要避「忌」的「心」。認識了「悖」與「忌」的內涵,也就等於讀了古聖賢的書,對有慧根的人來說,是加強他的信念,督促他修煉。這也可以說是「漢字」的一種功能與作用。不過對那些無慧無緣的人來說可能就不起作用,所以他們才會做出破壞正體漢字的行為,令人不齒。@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們的祖先最重視人格品德的修養。從文字創造的用意可以揣測得到。譬如懺悔都從「心」,意思是對自己的錯誤罪過感到痛心,表示願意從心念上悔改。從字的結構上看,我們不難可以理解成:「人人」的「心底下」都可能藏著「非」分、「非」法、「非」禮的錯誤觀念,甚至想動兵器「戈」去爭去鬥。是以,須要「每」天從「心」裡去發覺,盡力革除,那些非分、非法、非禮的錯誤觀念,言論及行為。這樣的懺悔在佛經裡說,可以得到莫大的功德,是真正的無量功德。
  • 有時我們經歷了一些事情悟出一些道理後,偶爾看到我們所用的文字,一時會驚覺:原來這些道理文字上早提出來了。
  • 奇妙的漢字
      
    常用的漢字部首邊旁不多,如果都認得,對初學的人來說,容易辨識,記憶快。比如說,模 不清有三個類似的詞:月光暗淡下的『朦朧』從『月』;日光暗淡不明的『  』從『日』,目光不明的『蒙 』從『目』,一說就清楚明白,其他邊旁部首也一樣。偶爾有些被借用的另當別論,但字數不多。
  • 助人悟道的漢字
  • 熟悉漢字的部首,對理解漢字的意義確實幫助很大。我們以「人」部的字做個比喻。太淺顯易解的字如:
    分你一「半」憂樂的「人」就是伴。
  • 有學生訴苦:「老師,漢字裡的「點」真不好記,一點的字兩點的字都很多,經常會記錯
    。怎麼辦?」經過問清楚以後,才知道原來他把「示」和「衣」字旁的字搞昏了。把「示
    」字旁稱為「一點」,「衣」字旁稱為「兩點」。其實這很簡單。古人對神佛的虔敬,都
    有所表「示」。因此為了好記,借用一個歸納法:凡是與神佛、祭拜有關的字,通常都歸
    到「示」部,敬「神」佛,降「福祉」,違犯遭「禍」,「祈禱\」「祝」願靈了得到
    保「祐」,「祭」「祀」、「祖」先表示不忘本等等。這樣一說明,對「示」字旁的字就
    不會再混淆,或記不起來。
  • 提醒警覺,兼助記憶

    如果我們對「漢」字感興趣,學習時多用點心,不難會發現許多令人感到「觸發」「智慧」之字眼,那時不但能加強我們的記憶力,而且有時從字的結構還能透露出珍貴的人生經驗,供我們作個借鏡。

  • 結構一分析,意思就明白

    常有緬甸友人學了多年的中文後,還是心存:學中文很難的念頭,他們會說中文是世界上難學的語言之一。我不以為然,我常對他們說:只要你有心想學,中文確實不難學,非但容易記憶,而且也很有趣,不信我告訴你,中文的數目字「一」就是一橫,「二」就是兩橫,「三是」三橫。把東西放在土裡就成「埋」,一個分成兩半就「小」,「手」拿掃「帚」就可以「掃」,「口」裡的東西到「土」裡是「吐」,這麼隨便一點破當下就明瞭,世上哪一種文字有這種能耐。

  • 休息觀自心,彭祖八百歲

    常聽人家給愛好學習的年輕人建議:如果想深入一點瞭解漢字,不妨研讀一些中國歷史上,有關道德與人生的書籍,像道德經、論語、孟子等。不但能深入認識我國傳統精神,更能加強你對漢字的理解與運用,同時讓你更有條理地掌握生活之道。

  • 即使是初學漢字的人,只要心裡不存一個「難」字,開始有了探討的意識,他就不難發現漢字的妙趣,我試著講一個「絕對」的故事,讓大家嘗嘗漢字的一種妙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