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大學何為」的追問

傅國湧

標籤: ,

【大紀元8月1日訊】在《老北大的故事》、《中國大學十問》之後,北大教授陳平原又出了一本《大學何為》,收集在這裡的論文、隨筆、演講、對話、訪談等都曾陸續發表過,但集中在一起的份量還是顯得不一樣,從「大學記憶」到「大學理念」再到「我的大學」,由遠及近,由大到小,比較清晰地闡明瞭他的「大學觀」,既不失國際視野,又堅守本土情懷,既有歷史的追溯,又有現實的針對性,既有大學之道的叩問、探求,又有個人的經驗、感受。

大學何為?如果我們承認大學不僅僅是職業養成所,如果我們承認大學不光是留學預備學堂,如果我們承認大學在專業知識的傳授之外還要有精神追求的話,我們就得直面我們棲身的這個時代大學所面臨的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大學何為》告訴我們有關大學的普世常識,他所熟悉的北大、清華曾經有過的傳統,以及他個人三十年來的體驗。他堅信,那些不能在考核表上體現出來的精神氣質,更能決定一所大學的品格和命運。如同「大樓」代替不了「大師」,「學問」、「知識」也等於「精神」,後者是無形的,既不能量化,也無法檢測,但它確實存在。一所大學辦得好不好,不能光看論文、專利、獎項這些有形的東西,還要有超越於技術層面、功利的追求,校園的學術氛圍,師生的精神狀態都是值得關注的。概而言之,大學要真正具有想像力、創造力,這不是考核表格所能解決的。

在闡明大學理念時,陳平原沒有故高深,在概念上打轉,而是直截了當地提出「我們需要甚麼樣的大學」。我喜歡他的這個觀點,大學是從本民族的歷史文化情境中生長出來的,不能脫離「傳統中國」和「現代中國」,以其他的指標、尺度來衡量我們的大學。即便有一天北大被改造成廣受西方學界好評、擁有若干諾貝爾獎獲得者,但與中國活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進程無關,那絕對不值得慶賀。相比之下,我們應該珍視那個曾深刻影響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的北大,當然其精神內核還是學術,誠如李大釗在北大25週年校慶時強調的:「只有學術上的發展值得作大學的紀念。」

熟悉老北大故事的陳平原尤其重視「大學故事」,他認為大學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而是一個知識共同體,一個有血有肉、有學問有精神的人物組成的知識共同體。所謂大學精神、大學傳統,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代代流傳的故事塑造的,每個大學都有自己的故事,它們比校訓、口號的影響更為深遠。能傳下去的故事,往往是能體現出一所大學的傳統。有沒有值得口耳相傳的故事,也正是一所大學有沒有獨特魅力的表徵。在根本上,好大學就是要有個性,有尊嚴,有精神內涵,有考核表格呈現不出來的東西,只有這樣,大學才能最終確立起自己的獨立地位,而不為其他的東西而折腰。

在耶魯大學,史學家史景遷可以謝絕當副校長,一門心思搞他自己的學術,在我們這裡,「學而優則仕」的意識早已深入許多人的骨髓,一個人學術上有了點成績,「封官」、「晉級」才是最大的獎勵,對於頭銜、名位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利益誘惑,又有多少人能夠抵擋,學術之外的世俗光環常常遮沒了學術本身。陳平原自稱他欣賞胡適辦《獨立評論》時堅持的原則,知識份子要始終堅持說負責任的話,既不屈從權勢,也不屈從流俗。

《大學何為》中多處流露出他個人對大學現狀的憂慮與關切,幾次提及對「教授治校」的贊同,大學到底應該以教學、學術研究為中心,還是以行政管理為中心,這個問題在過去是不言而明的,但放在今天「官本位」全面壓倒「學本位」的前提下,提出這樣的觀點本身就需要勇氣,一點說真話的勇氣。要重建基於「學本位」的「師道尊嚴」真是談何容易,所以一本《大學何為》讀下來竟然有濃郁的懷舊情緒,誠然,懷舊沒有甚麼不好,懷舊是對好傳統的肯定,是對現狀的警覺、反省與追問,也是對未來的期望。對於今日深陷於繁重的專業課程之中,為四六級英語考試所困,為就業壓力壓彎了腰的千百萬大學生、研究生而言,讀讀這樣的書就如偶爾抬頭看看星空,它不會教給你實用性的訣竅,它不會提供給你一條舖滿薔薇的捷徑,但它會對你有所啟發,讓你重新認識大學,在午夜夢迴之時重新思考緊張課業之外的一些東西,一句話,它可以給你一次自我反思、自我審視的機會。@(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李家同:凍結大學人事,凍結競爭力?
兼職淪為免費勞工 北大學子走上維權路
培養外語人才 台北區大學將提供24種語言課程
放手,就有桃花源(19)工作以外不工作(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