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靈:加強社會控制並非治本之策

湘靈

標籤:

【大紀元8月4日訊】最近兩條新聞涉及的事件從表面看來並不相關,但實則都是中國當局為了加強社會控制而採取的措施。

  一條新聞是美國零售集團沃爾瑪(Wal-Mart)員工已成立了他們在中國的首個工會組織;另一條消息則是,中國共產黨正在八千多萬家私營企業中建立黨組織,讓黨的勢力更深入地滲透到企業當中。

  這裏需要解釋在外企中建立工會是工人的勝利還是中國政府的勝利。客觀地說,現階段要在中國本土的外企中設立工會,如果沒有來自政府的壓力,這類事情肯定連門都找不著。而政府經過多年堅持,目前所有在華外資企業中,也僅有約四分之一加入了中華全國總工會。

  但如果說中國政府要求在外企當中建立工會,純粹是為了在外企勞資雙方的利益博弈中幫助工人維權,這個想法肯定非常幼稚。因為工會一直位列於中國政府機構的“黨政工青婦”幾套常設班子之中,國有企業與黨政事業機關當中都設有工會,但這些工會並非為維護職工權益而設。如果詢問任何單位的工會會員,得到的答復肯定是“工會是給職工發放福利的機構”,比如節假日組織職工旅遊,或者給職工發一點節日食品之類。

  國際社會雖然知道“中國至今尚無獨立工會”,但將“中華全國總工會”定性為“是個較溫順的工會組織”,卻完全是種誤解。因為中華全國總工會與世界民主國家的工會有兩點本質的不同:其一,經費來源不同,各國工會經費來自會員所交會費,而中華全國總工會的經費卻來自政府全額財政撥款;其二,民主國家的工會負責人均是專業人士,但絕對不會是政府公務員,其任職也不是來自政府任命,而是工會內部一套選舉或者任命程式。而中國工會則從中央到省、區、直轄市、縣乃至國有企業的工會主席,無一不列入政府官員編制,由人事部門任命,處級以上工會主席還得經過黨的組織部門考察。大多地方政府的工會更是成了安排政治失意者的部門。

  既然中國的工會從未真正成為工人表達利益訴求的管道,那麼中國當局力圖在外企當中設立工會的真實目的何在?

  基於中國特殊的制度環境,可以推論,由中華全國總工會領導的外企工會,與其說是為了表達工人利益訴求而設,不如說是為了將黨統治的神經末稍延伸至外資在華企業,而成立工會自然是最方便最讓外企無法拒絕的藉口。所以英國《金融時報》評價說,在外企當中成立工會,緣於“近幾年,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領導的政府一直試圖與前任領導人‘為發展而發展’的政策保持距離,對那些在中國改革過程中處於弱勢的社會階層表現出同情之心”,純粹是出於這位評論者的想像,並非現實。

  而外企對待這些工會的態度也比較曖昧。憑經驗,外企管理層很明白此工會並非民主國家的彼工會,只不過是中國共產黨政府打進外企中的一根楔子,這根楔子的作用將取決於黨的需要,既可以成為外企對付工人的一張牌,又可以成為黨用來對付外企的工具。

  而當局要將黨統治的神經末稍延伸進私營企業卻不需如此費勁,所以就乾脆成立黨支部。而私營企業主們也大多明白,這與其說是黨想借此加強對私營企業的控制,還不如將其看作是黨借此擴大統治基礎的親善表示。黨與政府一是借此向私營企業主表示“你們也是我們當中的一員”,二是變相敦促私營企業主加快入黨。因為一旦在私營企業內設立黨支部,私營企業主要想保持自己對企業的控制,必須讓自己也成為黨支部的領導者,否則企業內部將會有人借自己的黨內地位來平分秋色、分庭抗禮,甚至挾黨內地位分利。應該說,私營企業主對党從來就是半心半意,對政府官員雖然稱朋道友,但這只不過是基於利益的“市道之交”。黨很明白,只有將其納入黨內,才有利於加強黨的向心力。

  20世紀40年代,國民黨為了穩固統治,也曾採用半強制方式大量吸收精英加入國民黨與三青團,但最後並沒能夠挽救其敗亡的命運。如果中國政府內政不修,只想憑藉加強社會控制的方式來穩定統治,最多收功于一時,卻難挽狂瀾於既倒。

《華夏電子報第151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湘靈 : 中國土地市場為何屢整不靈?
湘靈: 袁偉民被中國政治制度絆了一跤
湘靈: 在中國將腰彎到地面上的外國傳媒與資訊產業
湘靈:布什的道德勸說與中國政府的自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