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越南走上革新道路的回顧(一)

寒山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8月7日訊】最近越南的政治發展越來越引起國際社會的關住。中國大陸很多報刊都報導了越南不斷擴大革新開放的報導,對越南人民生活的重大改善和經濟的活力非常驚訝,一些報刊甚至報導了敏感的政治新聞,如越共中央將政治改革的草案交給全民討論,越共中央總書記從差額選舉中產生等等。很多人都產生了這樣的想法:越共能逐步擴大民主化,為什麼中共不能?

2006年4月23日,越共代表大會選舉中央委員會。(法新社)

越南的革新比中國要晚幾年,是在80年代中期正式開始的。如果說1976年的中國到了國民經濟崩潰的邊緣,那麼70年代末的越南起碼也是到了衣不果腹、民不聊生的地步。今天當人們驚歎越南的成就時,不能遺忘這段歷史。回顧過去,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主義是怎樣糟蹋了又一個自然條件非常優越的國家,而資本主義又是怎樣把這個國家從深淵中拯救了出來。

在越南勞動黨領導下,在中共的不斷催促下,北越從1953年開始土地改革,在農村劃分階級成分,人為製造階級鬥爭,煽動農村破落戶和地痞流氓起來革命,把成千上萬依靠勤勞致富的農民劃為地主富農,不但剝奪他們的土地、財產和口糧,而且把很多人投入監獄,對他們的家屬實行社會隔離的政策,不許街坊鄰居接濟他們,導致很多人被餓死。

當很多黨員幹部反對用暴力實行土改時,他們自己也成為犧牲品,或是被投入監獄或是被送進學習班。北越的土地改革在很多地方受到農民的強烈反抗。1956年11月,北越義安省靜省的數萬農民揭竿而起,用武裝暴動反抗政府的土改,政府不得不調動了北越軍隊中最精銳的第325師,用了兩個星期的時間才將暴動鎮壓了下去,數萬農民或是被殺或是被強行遷移到更貧窮閉塞的山區。

越共雖然鎮壓了農民起義,但面對農村社會秩序被嚴重破壞、生產大幅度下降的後果,加上當時社會主義陣營反史達林主義的浪潮,不得不承認在土改中犯了階級鬥爭擴大化的錯誤,為大量被鎮壓、關押和受到各種打擊的農民和幹部平反。越共總書記長征引咎辭職,一批負責土改的幹部受到處分。

雖然越共承認土改中犯了錯誤,但土地改革打破了農村原有的社會結構,建立起了黨對農村的控制,因此越共並不打算從土改後退。長征等人雖然被批評,但實際上他們是為越共承擔了責任,是党的功臣。土改完成後,北越1958年在中國大躍進的同時也迫不及待地發起了農業合作化運動,到1960年完成,北方大部分農戶入社。到1971年又發起了從中小型合作社向大型合作社過渡的運動,類似於中國的從合作社向人民公社的過渡。

越南實行了農業合作化之後,農業發展的效果如何呢?和中國人民公社化之後發生的一樣,越南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一直沒有達到1959年農業合作化之前的水準。北越農民當時也被允許有一小塊田地留給自己種少量蔬菜,叫作家庭份地,農民也被允許飼養少量家禽家畜。農民在這些家庭副業中的勞動所得占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二,而集體勞動帶來的收益只占三分之一,如果在集體勞動中投入越多,個人收入反倒越少。這樣一個簡單的換算比共產主義的大道理對農民更有說服力,北越農業生產力長期低下也就不奇怪了。

和中國一樣,北越也有一些頭腦靈活、同情農民的幹部企圖採取一些鼓勵農民發展生產的措施。早在60年代中期,永富省委書記金玉就允許在一些地區實行蔬菜和雜糧種植承包制,由合作社把耕地借給農民,農民上交一定數量的蔬菜和雜糧,這樣農民生產得越多,自己收入也越多,集體和個人雙方得利。永富省的實驗提高了農業生產水準,但卻違反了社會主義原則:土地是“集體”的,怎麼能給私人使用呢?因此,越共把永富省的實驗批為資本主義的“白色承包”,金玉被撤職,1979年在鬱悶中去世。

今天回過頭來看這段“承包實驗”,我們不能不為中越兩國農村情況的類似而感歎。不過需要澄清的是,所謂“集體”的土地是一個空洞的概念。“集體所有”在這裏不過是“黨所有”的代名詞。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從來沒有過真正的“集體所有”,因為這些“集體”–合作社也好,公社也好,集體農莊也好–表面上是農民以村莊或更大地域單位為中心的共同體,但實質上,在這些“集體”中,真正有組織能力的並不是個體農民,而是党,是各級黨組織。只有黨在這些“集體”中有組織能力並貫徹自己的意志。如果任何農民自發地在這些“集體”中發起活動,那就是反社會主義,是犯罪。

在人類歷史上只有一種制度和這種“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類似,那就是封建農莊制,在這種制度下農民依附于封建主。農民不能離開封建主的土地,為他們勞動,但可以有一定時間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一種比較靈活的制度是農民可以不必在封建主的土地上勞動,但要向他們上繳一定的農產品作為貢稅,尤其是向教會。但重要的是:封建主從來就是實事求是地向農民說清楚這種人身依附關係和統治關係,而不向他們灌輸一種虛幻的“集體所有”的概念。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寒山:生命的透支和肌體的毒化
寒山:不平常的1956年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千年古剎寒山寺
寒山:“活僑”與“死僑”--記文革前後的徐四民(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