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留守兒童 病痛最思親深夜枕淚眠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9月15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五日電)在中國大陸農村,有一群孩子,他們不是孤兒,卻常年不能與父母團聚;他們尚未成年,卻需要獨自面對生活的挑戰;他們天真爛漫,卻常常內心孤僻充滿陰霾。因為父母到城市裡打工謀生,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有一個共同的別稱「留守兒童」。

香港「文匯報」報導,相關調查顯示,隨著超過一億兩千萬農民湧入城市,留守兒童的數目已多達兩千三百萬人。

報導指出,華攸蓮從八歲那年起,就讀江西於都縣黃泥小學就因父母進城而開始了一個人生活,到如今已有四年。每天下午放學,他都會到街市買一斤米,然後一個人孤零零回家後,把它們煮熟當作隔日的三餐。曾經有老師不解的問他,為什麼不多買一點米放在家裡,這個瘦骨伶仃的小男孩有些羞澀的說,「買多了背不動」。

而每到生病時,華攸蓮更是加倍想念父母,「去打針,看到別的孩子痛了就撲在媽媽懷裡哭,我也很痛,但是我都咬牙忍著,直到晚上躲進被子才會放聲大哭……」像這樣的生活,或者會一直繼續到他成年。

跟小攸蓮相比,十四歲的中學生劉娜也許會顯得幸運些。儘管已經不記得爸爸媽媽是從何時開始整年不在家,但家中尚有年邁的爺爺奶奶撐起頂樑柱。由於家裡還有另外八個從兩歲到十七歲的兄弟姊妹,懂事的她已經習慣每天回家後,就幫忙提水、餵雞,分擔家務。

劉娜的爺爺、六十三歲的劉學生告訴記者,除了每天早上四時半起來為九個孫子準備早餐,他還會去鎮上用碾米機攬活來補貼家用。

說起一年才能見一次的媽媽,起初還一邊摘花生、一邊有說有笑的劉娜沉默了。「如果每天放學回來,能跟媽媽說一句話,我就是最幸福了」,淚水在眼裡打轉的劉娜低低的說,手中的花生也似乎變得沉重起來。

當記者準備離開這個山上人家時,劉娜的弟弟、十三歲的劉寶景的話驟然在耳旁響起:「我不要新衣服,不要每天有肉吃,我只要爸爸媽媽不離開我!」

據統計,在於都縣,像華攸蓮、劉娜這樣的留守兒童有六萬五千人,佔學生總數的百分之三十四點二。

作為於都縣二十五萬外出打工人員的一分子,目前正在東莞中堂鎮一間港資製衣廠打工的劉大姐和丈夫不得不把兩個才上小學的孩子留在家鄉,與祖母一起生活。

「現在我們夫妻一個月可以存一千多塊錢,比過去守著幾畝薄田富裕多了,兩個孩子和老人在家裡天天都吃得起肉了。可我想抱一抱孩子,卻只能等到過年回家……」說到這裡,劉大姐不禁淚如雨下。

儘管是夫妻同時打工,但要把孩子接到東莞仍舊是不現實的。「城裡的學費和生活費的門檻太高了,把那麼小的孩子留在家裡骨肉分離,除了想得肝腸寸斷我們也實在是沒法子啊。」

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導致心理缺陷釀悲劇時有所聞,江西於都縣和豐鎮黃泥小學有一個小學生,因父母在外打工而常年與年過七旬的爺爺一起生活。由於缺少交流,其性格孤僻而不合群。有一次,僅僅是做錯事被爺爺罵了幾句,他就記恨在心,在爺爺拎著水桶到井邊打水尾隨在後,趁老人低頭不注意時將其推入井裡。幸好村人及時下井救治,爺爺才沒有送命。

去年四川羅江縣略坪鎮十三歲的留守兒童小敏(化名),因鄰居誣陷她偷東西,在給外出打工的父母打電話訴說委屈未果後選擇了上吊自殺。在遺書中,她流露出對父母不在身邊、自己無人保護的絕望。

相關新聞
金錢能換來多少幸福?研究發現有不同答案
在美食廣場打擊非會員後 Costco宣布兩好消息
一退休夫婦踏上環球冒險之旅 遊歷96國
英國姐弟闊別45年後重逢 畫面催人淚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