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改變民眾對治安感受度 台警方現階段工作重點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孫承武台北二十四日電)台灣行政院拼治安成效,媒體民調解讀各異,不過,治安屬常態性工作,著實不易在短期內發生顯著改變,必須整合地方與中央,結合全民力量,不僅是改變民眾對治安感受良方,也是警方現階段工作重點。

警政署高階警官分析,媒體民調對治安好壞數字高低解讀各異,但第一個疑問在於民調是否真的反應民眾感受。換句話說,民調的可變性因素太多,諸如民調機構本身立場、問卷的設計、抽樣的比例、時空背景等都可能影響民調的結果。

為檢視這半年來治安成果,警政署也蒐集包括媒體及大學民調數據,但民眾對治安滿意度呈現幅度不等的上升,不滿意度小幅下降,顯示政府努力值得肯定。雖然全國性民調有偏低情形,如以縣市或鄉鎮範圍的民調,相對滿意度都呈現提高情形。

法界人士認為,「民眾對治安滿意度容易受媒體報導所左右,其實自身或周遭親友被害比例並不高」,則是很重要的關鍵因素之一。

至於,應如何解讀民眾對治安的感受?社會學博士馬振華說,「民調是判斷治安或犯罪情勢的方法之一,但不是唯一」,社會科學界研究治安,首重犯罪現象的描述,如果不能完整記述犯罪事實及因時變化,就無法建構或驗證理論,難以形成有效的控制犯罪政策。

對近來治安民調,民間版與官方數字各異,馬振華指出,為杜絕官方統計與民調的爭議,比較公正確實的方法就是「犯罪被害調查」。透過隨機抽樣決定受訪個人與家戶,訪問記錄親身及家戶成員的實際被害事實,不論案情大小或有無報案,這大多請受訪者回憶過去六個月,也可能更長或更短期間的經歷,且一旦列為調查樣本,可定期重覆訪問。

以先進國家為例,早已由政府及大型學術機構進行長期的犯罪被害調查,如美國政府的全國犯罪受害調查NCVS(National Crime Victimization Survey),自一九七三年起展開,至今三十多年,每年調查兩次,樣本數約五萬戶至十萬人,如今累積頗為可觀的資料,除了做為施政評估的依據,也開放給有興趣者自行分析。台灣也應比照類似民調機制,才能做出最正確的民眾治安感受。

基層檢察官認為,從數據方面分析,近期汽機車竊案大幅下降、重大指標性犯罪集團減少、黑道流氓幫派大張旗鼓氣燄大減、街頭暴力及飆車案大幅減少等指標觀察,治安逐漸往好的方向改變,但如何轉變民眾對治安感受,則是現階段應努力的重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