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聽我的父親母親談留學

標籤:

留學是人生大事,學生和家長都格外重視,前不久一位學生家長在網上做了一篇關於海外留學的訪談,筆者認為對現在家長選擇國家和院校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對於目前還處在比較盲目選擇中的學生和家長確實很有幫助。

我兒子的基本情況是: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是98級,2002年畢業的國際經濟法系的學生。已於去年10月到白俄羅斯國立大學讀語言預科。白大是前蘇聯時第三,相當於中國的復旦。是白俄羅斯的頭牌,原來是總統兼任校長的。也是世界名校。我們打算碩士在聖彼德堡大學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大學排名28位),博士學位到莫斯科大學讀。這樣走三個學校,兩個國家,都是世界名校,既可充實自己的經歷,長了見識,又可以對兩個國家的體制、人文做個比較。這樣還可以節餘10萬元。一下子到莫斯科大學,還是有點貴,但2002年它世界排名第七。和哈佛、劍橋、牛津、斯坦福等這類大學是一個檔次的學校。

留學我們算是費了勁了,我們先調研美國,後來英國,非英美不去。後來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看後都是熱血沸騰,後來是德國,法國,日本,最後一直看了奧地利,愛爾蘭,馬來西亞,甚至於南非。可以說我跑了北京,走了20家國家級的留學仲介,我又到上海跑了很多大型的留學仲介,我還到教育部,人事部,外交部等相關部門諮詢,例如國家留學生資格確認中心。孩子留學前我曾經到日本住了三個月考察,和留學生廣泛接觸。最後才覺得有這樣幾點啟示:第一,留學是個極其複雜的事情,國與國的國情和教育體制千差萬別,懸殊很大。第二,去哪個國家留學依據主要是它必須適合你自已的情況。第三,要突出一個中心,不能太多中心,必須懂得堅持什麼,捨棄什麼。例如你的目標必須爭取全額獎學金,那你只能去這三個國家:美國,加拿大,新加坡,因為其他國家沒有啊。如果你為了移民,你只能被限制在四個國家,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因為其他國家沒有移民政策。如果你為了打工掙錢去留學,有許多國家你是不能去的,因為學生打工違法,例如加拿大等。實際可以打工的國家也打不了多少錢,一般最多只能打到你全部費用的三分之一。

如果你是為了讀世界名校,那你應該去俄羅斯這些國家。例如前蘇聯它畢竟是和美國爭第一的,教育資源十分發達,學生容量和中國差不多。有許多地方只有美國可以和它競爭,包括英,法,加,日本都不能和它比的。例如航空航太,軍事科技,醫學,電子,電腦,機械,法律,美術等等。具體說音樂學院吧,聖彼德堡音樂學院是18世紀就成立的,是一個可以和維也納、巴黎、倫敦、柏林平起平坐的學校,柴可夫斯基就畢業於該校,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就是柴可夫斯基創辦任教的學院,有許多人都去那裏教過書,例如貝多芬就在這裏教書並撰寫了著名的絃樂四重奏等。例如列賓美術學院,培養了許多世界級的美術家。到俄羅斯,甚至白俄羅斯,烏克蘭,一下子就入了世界排名靠前的學校,而去其他國家,特別是英語國家,就是去它本國排名很靠前的學校都很難進入,別說進世界排名靠前的學校了。

德法教育很好,也很便宜,但它不適合很多人,它的淘汰率很高,語言要讀兩年,許多課一門不及格,一年就全完了。我兒子最後決定到俄羅斯去是他自己的選擇。他說:隨著留學愈演愈烈(2000年我國留學生4萬,2001年8萬,2002年12萬人)最後比什麼,就是比世界名校。我們覺得六年投入25萬左右,讀一個莫斯科大學博士,花錢還不到英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的二年,讀碩士還不夠。如果我這個目標放在英國、美國這類國家實現,那我就需要投入在100萬以上,太懸乎了。

俄羅斯除了學校檔次高,價格低以外還有兩點好處:一是學位好拿,中國教育受幾千年科舉制度的影響,我們所謂的應試教育,實際就是背書的能力。俄是典型的素質教育,從大學開始都是小班,一個班6個人左右,有利於學生和老師的溝通。在教學中非常強調動手能力,上課和動手基本上是一半對一半,所以學習很直觀,知識掌握的相對輕鬆,另外考試靈活,俄羅斯的考試口試是最權威,最重要的考試,所以無法去作弊,俄羅斯人從小學開始都是用這種口試的考試一直到大學,所以使俄羅斯人都很會砍大山。但是如果哪一門課沒過,你準備好可就給老師約定,可以隨時考試,這樣學生壓力就小了,學分修夠拿學位,天經地義。所以有些人為什麼對國內學習一般,到國外去拿到學位回來的人不服氣,其實沒有什麼值得不服氣的,

楊振寧在對清華北大學生有一個對話,發達國家的教育質量是不應懷疑的,因為它的業績擺在那裏,國內50年還沒有一個諾貝爾獎。哈佛大學一個大學就有36塊。莫斯科大學就有8塊。聖彼德堡國立大學有7塊。我兒子的一個同學,高中他們同桌,大學在一個學校,現在到清華讀研究生,他女朋友現在復旦讀研。他們問我,清華、北大、復旦我們10多億人淘汰進來,我們中的許多人都是各地的狀元集中在一塊的,我們為什麼不如世界名校畢業的學生?我說最起碼你有幾點不如:第一,世界名校的教育資源帶給學生的影響你沒有,例如斯坦福大學2002年的教育經費21億美金,建校這麼多年,日積月累,這是一個方面,我們很落後。第二,動手能力無法比。例如醫學,人家學校畢業就可以到醫院能夠勝任工作,因為在學校裏的學習很重視實踐,而我們的學生畢業後還不能勝任工作,還要跟著老醫生學一段時間才可以。第三是教育理念,例如數學,我們從小學到大學全靠公式,你一個人能記多少公式?他們就不記這些東西,知道這些理論就行了,他們從小學開始用計算器,一直到大學。所以宏觀上你可能有100萬個題的資訊,人家學生就可能有1000萬個題的信息量,每門課都是這樣,所以人家就可以得到諾貝爾獎,我們就不行。所以應該相信國外留學生的文憑含金量是沒有問題的。不管他是成教走的也好,自考走的也好,只要他是正規大學,而不是野雞大學的文憑,應該都是沒問題的。實際上20%的學生出去拿不到文憑,主要是因為打工拖累的。有許多人多中心付出了沒有拿到文憑的代價。中國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之分,到世界的各校後仍有一個重新整和的問題,在國內成績一般的學生也完全可能在新的環境中成績會好起來。為什麼呢?因為教育資源變化了,教育理念變化了,教學的方法變化了,教師的隊伍變化了。學生自己的適應性也變化了。其實國外學生並沒有中國學生努力,因為他們的家庭條件一般都比較好,主要是他們的綜合教育質量好,所以就有了比較好的結果。當然,清華、北大、復旦學校的學生素質很高,經過這些學校的學習後一旦到世界名校去深造就會更加如魚得水。

第四俄羅斯好去,說走就走。英語國家語言要考兩年,簽證辦兩年,人們的黃金年齡沒有了。俞宏敏說:新東方的實踐,出國5、6年出不去的是常事,三年才能走出去最正常了。俞敏宏的一個公式:投資+世界名校+好專業+高學歷=高回報。值得關注。中國的文憑和學歷太複雜了,有統招的、委培的、有畢業證同時又有學位證的、還有沒有學位證的、有本科的、還有大專的、還有兩年大專、三年大專的、還有自考、成教、函授、電大、夜大等,這些把外國人搞的暈呼呼的,我們是喜歡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人家發達國家是喜歡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他們沒有這麼多明堂,12年教育後讀學士,學士讀碩士,碩士讀博士修夠學分拿學位天經地義,可以兩年讀完也可以10年讀完,寬進嚴出標準是不能降低的。楊振寧說:發達國家給學位只有一個門,我們是兩個門,一個前門一個後門。高自考、成教這一類文憑去有些國家是完全沒有影響的,有些國家是可以承認,但經過評估後,只能進入三流以下的學校,有些國家是根本不承認這些文憑的,有些國家是承認一段時間又否定了,例如德國。所以有許多人想通過留學一次到位,什麼都要得到,國家要好,專業要好,學校要好,將來工作要好。多中心等於沒中心,目的性要明確,你是去留學就是要學校好,這是第一位的。你是為了移民就是要去發達國家,你沒錢上學還想出國,那就要努力考取全額獎學金,目的性不能張冠李戴,例如說到加拿大去打工留學,到英國考獎學金,到德、法國辦移民。自考成教生到不承認這類學歷的國家去申請留學這不是鬧笑話嗎?

英語學了那麼多年虧不虧呀?不虧,出去學俄語是用漢語和英語學俄語,所以我說出國留學等於學了幾個專業,碩士一個專業,博士一個專業,英語一個專業,俄語一個專業,串起來真是夠“複合型”了的。我們這裏有兩個女孩,一個男孩,三個都是高中畢業去的俄羅斯當地國立大學,2002年全部畢業,一個分在鐵道部,一個分在建設部,一個分在省一級的法律部門。就是清華、北大畢業生也不過如此吧。中蘇斷交30年,俄語高檔人才奇缺,50年代的留學生現在都到了退休年齡了。近期中國駐俄羅斯大使換了,新大使不熟悉俄語,學的是其他語種,建國50年沒有這種情況,俄國人對此有點擔心。中國20多年出國留學已達56萬人,學英語52萬,小語系也需要呀,2003年中俄貿易要達到200億,需要多少俄語人才呀。總之我歡迎你和你家長一塊到我家做客,和你們談留學的話題。留學有許多孩子吃盡了苦頭,勞民傷財。主要是個別小孩糊塗,家長也跟著糊塗,調查研究差,計劃性差盲目性大所至。留學太複雜了,只有瞭解充分才能有正確的選擇。

當然在可能的情況下,我認為能留學還是要留學為好,為什麼呢?我算了個帳,改革開放二十年來,一共畢業了2000多萬大專以上的學生,其中學士學位是400多萬,碩士是46萬,博士是4.5萬,可是出國留學的20多年一共出去了56萬,回國15.6萬,其中博士達13萬之多,基本都是碩士以上,現在中國科學院院士80%都是留學回來的。這有幾點啟示:第一,國外文憑好拿。第二,留在國外的多,回國的少。第三,回國後國內就業容易。為什麼呢?因為在讀專業的同時,另外一門外語也過關了,所以“海歸”派香呀!第四:改革開放的20年大專以上的學生是2000多萬人(2002年擴招後一年招收220萬),所以不留學在2000多萬人中去競爭,留學了在15萬人中競爭,全國20年去分配這15萬人!我還是比較相信概率是科學的。第四,應該承認中國的國內教育受科舉制度的影響有它落後的一面,要不為什麼建國50年沒有一個諾貝爾獎,國外許多名校一個學校就10個、20個、30塊,要不國家教育部不會規劃2030年把清華,北大送入世界名校100強,(現在排名在250名以後)發達國家的素質教育和我們的應試教育教育出來的學生還是有比較大的懸殊的,另外國外大學的班級很小,一般是4人、6人左右,非常有利於老師和學生的交流。還有課堂和實踐基本是一半對一半,學生很容易直觀理解,所以許多在國內學習成績很一般的學生,在國外也都能拿到學位,你不要懷疑國外學位的真假,只要是正規的學校,文憑都是真的,沒有什麼水分只不過考試比我們靈活多了,我們是一門不過畢業證、學位證都是問題,國外是缺什麼隨時都可以補,什麼時候學分夠什麼時候畢業,學生沒有壓力也保證了質量。有人認為留學就要花很多錢,其實是一年的全部費用3萬也有,5萬也有,10萬也有,15萬也有,20萬也有也不一定是花的錢多了結果就好,要看每個人的情況,總之留學的學問太大了,國于國之間的差別也太大了,我的觀點是學要留,怎麼走要慎重,情況要搞清楚,不可以盲目! 來自:留學第一站

相關新聞
一定不能作假 加拿大簽證
留美誤區:學校排名越前越好  獎學金利於簽證
辦理赴英簽證走快速通道
留學德國的經濟擔保問題說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