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什麼古人寫信常用「頓首」二字?

作者:心語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4630
【字號】    
   標籤: tags: ,

中國用書信作為往來溝通的方式,可以追溯至兩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如《古詩十九首》︰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
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

書札就是信函。後來漸漸的古人在寫信時,往往總會在信首或信尾的地方,寫上「某某頓首再拜」,那為甚麼要用「頓首」二字呢?

自古中國素有「禮義之邦」之稱,古人尤其重視「禮」,因此制定了許多的禮儀規範。

《周禮‧春官‧大祝》有「九拜」︰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拜,在古代是行敬禮之意,九拜是按當時的跪拜動作和對象,做了嚴格的規範,也就是依不同的等級、社會身份,在不同的場合所使用的九種跪拜禮儀。所以前四種稱為「正拜」,即常用之拜禮,後五種則依附於四種正拜。不過流傳下來,比較常見使用的則為稽首和頓首。

稽首是一種俯首至地的最敬禮,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書經‧舜典》︰「禹拜稽首,讓于稷契暨臯陶。」《周禮‧春官‧大祝》︰「稽是稽留之義,頭至地多時,則為稽首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所以,稽首是臣子對君王所行的隆重而恭敬的大禮,不僅施禮者要屈膝跪下,並且頭拜到地上後還要停留較長一段時間。

如《左傳‧宣公二年》︰「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是臣子對國君所行之大禮。又《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上載︰「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使歸就戮于秦。』」在秦晉交兵時,秦將孟明戰敗被俘,晉襄公聽信文嬴的話放他回國,雖然晉襄公是敵國的君王,孟明在謝罪時還是對他行稽首之大禮。因此,後來有些文人向皇帝上書時首尾就會用「稽首」二字以示恭敬。

頓首和稽首是有區別的。頓首是跪拜在地,然後引頭至地,就立即舉起。因為頭觸地的時間很短,只略作停頓,所以叫頓首。《周禮‧春官‧大祝》注:「頓首拜,頭叩地也。」疏:「頓首者,為空首之時,引頭至地,首頓地即舉,故名頓首。」頓首是古代跪拜禮節中較輕的一種,一般用於地位相等或平輩間。而這種頓首禮,莊重卻不過於謙卑,所以後人給君王以外的人寫信時,在首尾處就採用「頓首」二字以示禮貌。

如李陵《答蘇武書》末尾稱「李陵頓首」;王羲之寫給住在山陰的朋友張侯的慰問信︰「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與陳伯之書》是一封文情並茂的招降信,作者丘遲用「頓首」作為書信的開頭和結尾,不卑不亢得表現出對收信者的敬意,也表達了自己勸降的誠意。

隨著資訊的快速傳遞,現在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變得多元化,古代的這些繁文縟節也被簡化了。如果人人都能夠以真誠、善良、忍讓的心去和人交往,對方必能感受到自己的心意而互相體諒、尊重,其實這就是最大的「禮」了。@*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秋意深深,楓葉紅,又到了黃曆九月。九月九日,俗稱「重陽節」又叫「敬老節」。古人認為數字一、三、五、七、九為「陽」,二、四、六、八為「陰」,九為陽數,日月皆為九就稱為「重九」、或「重陽」。
  • 禮深含人類對宇宙天地的敬畏,對德性的追尋,對和諧的追求,對人本身的期望和寬容,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對審美情趣的重視和培養,以及對社會秩序的協調。
  • 顏淵問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用夏歷,乘殷朝的木質車子,戴周代的禮帽,奏舜時的樂舞,禁絕鄭國淫蕩的樂曲,遠離有口才但心術不正的人,鄭國的樂曲浮靡淫蕩,佞人危險。」
  • 曩時讀《漢書》,及漢武帝「罷黷百家,獨尊儒術」,竊以為漢之為政,其功莫大於此。不僅興漢世,平天下,更確立儒家文化作為華夏文明一脈之正統地位,且以儒家文化為核心之東亞文化圈亦於斯奠定。此非一家一姓之功業,乃千秋萬世法。所以華夏生民於滋始得正號為漢。大漢民族,說漢語,寫漢字,衣漢服,兩千年薪火傳承,是為漢皇神胄。
  • 盧溝橋,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史載這一故道歷時900餘年,史稱無定河。一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進一步疏濬河道,加固堤岸,河床位置逐漸趨於穩定,才將這條床無定位的河流改名為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 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時毀於洪水,次年再度重建。在橋的東西兩頭各立御碑一通,西頭是清康熙帝於1698年為記述重修盧溝橋而豎的禦制碑,東頭豎立的是康熙的孫子乾隆帝御書的「盧溝曉月」碑。
  • 近日偶然讀到清人曹庭棟所著的《養生隨筆》,其中有碧紗櫥的記載。想到多年前讀《紅樓夢》評論,見有討論碧紗櫥是甚麼,印象頗深。因此拿出來與紅樓愛好者共享。
  • 公元574年,聖德太子出生在動盪不安的時期。他的父母是蘇我族(Soga clan)國王與王后,為保護王室瀝盡心血。聖德太子出生時,當時的日本文化還未完全形成。
  • 秦國以及統一後的秦朝非常重視治吏。為了加強吏治,秦法對官吏的選任、官吏的職責、官吏的考核以及官吏的獎懲方面都有著嚴格的規定。
  • 《說苑‧雜言》載,孔子曾親口說:「賜之敏賢於丘也。」賜指子貢,名端木賜。敏即思想敏銳,思維靈活。丘指孔子。孔子作為儒學開宗第一人,學問之淵博自然也是第一流的,卻認為自己的聰敏不如一個弟子,可知這位子貢的聰慧敏捷確然舉世無雙。孔子在世時,門下弟子三千,達者七十有二。子貢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也幾乎是最特別的弟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