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反美現象面面觀 反美情緒從何而來

人氣 9
標籤:

【大紀元1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馮靜、魏德綜合編譯報導) 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尼爾‧哥勞斯(Neil Gross) 一月十四日在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發表文章說,委內瑞拉上周宣誓第三次連任的總統查維斯(Hugo Chavez)經常公開譴責美國為「帝國主義」,並提到布什總統在聯合國前的講話像是「惡魔」。

文章指出,的確,自從2001年9月11日以來,美國從得到世界的同情落到被稱為世界的惡霸,由於單方面的軍事姿態和自由市場經濟政策,它受到一些國家的譴責,包括委內瑞拉、德黑蘭、巴黎,甚至倫敦。

但反美情緒真是如此強烈嗎? 文章介紹,國際關係學者彼得‧卡真斯坦(Peter Katzenstein)和羅伯特・克翰(Robert Keohane)集中了許多著名社會學家的觀點,在其新編輯的書籍《世界政治中的反美風》(Anti-Americanisms in World Politics)(下為《反美風》)中分析討論了這個問題。

反美情緒多樣化 並非主流

《反美風》說,他們將英文反美這個詞寫成複數,即Anti-Americanisms, 強調一個核心要點:反美不是個別或單一的現象。卡真斯坦和克翰提出了四種顯著的反美人群。

首先,反美風出現在象法國或英國這樣的民主政治國家。他們反對美國的政策,經常表現在指責美國是偽善的,沒有實現自己公開宣稱的人權價值和理念。其次,反美的社團來自堅定支持社會保障的美國評論家,他們反對美國的經濟政策,由於這個政策促進了自由放任,卻侵蝕了福利國家的保護政策。

不過根據《反美風》的編輯所言,更危險的人群在於其餘二個部分。主權民族主義(Sovereign-nationalist)反美人群,分佈在拉丁美洲和亞洲部分地區,反對美國的地緣政治和文化威權。反對的理由是地緣政治和文化控制會威脅到一個國家的形象及其戰略利益,譬如北京對台灣的武力威脅就是一個例子。同時激進的反美情緒典型地出現在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相關的運動裏。

另一方面,卡真斯坦和克翰的書《反美風》依據大規模社會調查,得出定量數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二個研究成果。

其一,世界各地憎恨美國的人也許比想像的少的多。政治學家裘扎(Giacomo Chiozza) 在《反美風》一個章節中說,他們在分析了2002年對44個國家的調查數據後發現,世界範圍內受訪者的43%表示他們「有些贊成」美國的觀點,並且有21%認為他們「非常贊成」。當然,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反美國情緒較強,例如中東,應答者的75%對美國總體有負面看法。分析也發現,即使在法國和德國,應答者中有超過60%對美國有正面看法。這表明兩點:這些國家中反美人數並不佔多數;目前這兩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反美印象有媒體炒作的意味,當然也有他們政府取向的影響。

甚至在反美情緒高的地區,人們經常表示欣賞美國社會的某些方面,比如中東應答者有70%對美國反恐怖戰爭持消極態度,但只有大約25%表示不讚賞美國在科學和技術方面帶來的進步。類似的,埃及人中有57%表示不喜歡美國的通俗文化,33%的人表示讚賞美國做生意的方式。完全反美國,包括反感美國所有方面的人是極少數,並且一般來說,這些人更反感美國政策,而不是美國人。

其二,在大多數國家,反美國情緒更多地表現在不信任而非絕對偏見。《反美風》編輯認為這個區別是至關重要的。所謂的不信任,只是人們也許懷疑美國的動機和要求,但是接受或考慮美國的觀點。與此相對照,對美國持有偏見則反映在對美國政府和美國公司所採取的政策和行動,一概被視為代表了這個國家不變的形象和特徵,以致就雙方的爭議進行對話都被認為毫無價值。

卡真斯坦和克翰將中國人的反美情緒歸咎於不信任而不是偏見。撰寫《反美風》中國一章的政治學家詹斯頓(Alastair Johnston) 和斯托克曼(Daniela Stockmann)觀察到,隨著中國逐漸以一個潛在超級大國的姿態出現,中國人對美國的「友好」態度在削弱。不過與對待美國經濟和文化的態度相反,中國人對待日本和日本人的態度則「因為仇恨」而帶有偏見。

最後,《反美風》建議,目前要挽救美國在全球的聲譽還不算太晚。作為關鍵性的第一步,需要考查世界反美情緒的所有種類,並瞭解其根源。若與那些激烈反美或拿起武器與美對抗的人們對話也許不太可能,但與所有其他人對話和溝通則勢在必行。

擔心反美情緒影響今年奧斯卡頒獎

據eMedia Wire報導,關注好萊塢授獎的人們日益擔心反美和反伊拉克戰爭也許會影響到奧斯卡頒獎。當金球獎的提名中沒有包括911題材的影片時,特別是極富爭議的影片《93號航班》(United 93),這種擔心更加強烈。在正常年份,像《93號航班》這樣的影片很可能會競爭到奧斯卡獎。

金球獎提名組的好萊塢外國新聞協會主席博克(Philip Berk)告訴娛樂新聞雜誌《今日好萊塢》說,他否認有任何反美傾向。他說,他個人認為《93號航班》可能是「年度最佳影片」,只是他協會的成員「不太想」(reluctant)看它,「這與任何偏見無關。」

洛杉磯時報在報導這個提名時,暗諷金球獎是「奧斯卡獎的傻兄弟」。該報記者阿布莫維玆(Rachel Abramowitz )的一則花邊報導被列為頭條新聞,標題為:「美國佬回家去…甭想得到金球獎。」這個報導說:「也許有些影片對好萊塢外國新聞社協會成員而言,有點兒太美國中心化了[而無緣得到提名]。」

該報導最後引用了金球獎提名的大贏家、《巴別塔》(Babel)的製片商高林(Steve Golin)的一段話:「那裡有反美意識。人們尋找不以美國為中心的電影。」

希臘的反美情緒

據BBC報導,美國在雅典的使館遭到火箭攻擊後,許多希臘人的反應是樂見其成。希臘左派游擊隊組織「革命鬥爭」(Revolutionary Struggle)聲稱發射了俄制火箭。

希臘潛在的反美勢力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在斯大林、杜魯門和邱吉爾在雅爾塔(Yalta)會議上劃分了歐洲勢力範圍之後,希臘既捲入共產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之間的內戰中。在五年的衝突期間,美國支持了民族主義者。而且,在雅典和安卡拉的爭執期間,美國通常支持土耳其。

美國支持的希臘右翼軍事專政從1967年到1974年統治希臘。這個政權1973年11月17 日用坦克鎮壓雅典工藝學校的學生暴亂,據悉多達二十四名學生被殺害。每年的這個日期,成千上萬個工會會員、左派和平民從工藝學校遊行到嚴密防守的美國使館,發洩他們的不滿。

希臘新一代人反感美國,不僅是因為父母和祖父母講述過去的故事,而且不贊同布什總統攻打伊拉克和阿富汗。

不過據BBC分析,在希臘輕視美國價值的現象並不普遍。在美國有一個很大的移民到此的希臘社區,這裡許多人敬佩和倣傚美國企業的精神。

資料來源: 波士頓環球報,eMedia Wire,BBC新聞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聯國非常任理事選舉是美國與查維斯之爭
委內瑞拉瓜地馬拉勢均力敵 安理會成員難產
拉丁美洲席位兩天鏖戰 安理會拉鋸戰
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選情仍陷膠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