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B肝抗藥性 六成患者憂無藥可醫

人氣: 1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30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治療慢性B型肝炎最終是要預防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但長期服藥後所產生的抗藥性,卻成為現在治療上的一大挑戰。根據一份針對接受1年以上B肝藥物治療且持續用藥的患者進行調查發現,高達八成擔心治療過程產生抗藥性,六成則擔憂未來無藥可用。

八成B肝患者憂抗藥性

B型肝炎醫療策進會昨天上午發表「要肝淨,不要抗藥性」調查結果,據統計,目前臨床上各種藥物治療,通常在數個月到幾年後,粗估約有兩成的服藥者會陸續出現抗藥性問題,而調查也發現,有八成用藥中的患者,都會擔心未來會產生抗藥性的問題。

調查中發現,目前有兩成患者已產生抗藥性,其中並有六成擔心未來無藥可醫、五成擔心影響治療效果、近三成害怕加重經濟負擔。

長期治療產生抗藥性

台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高嘉宏說,B肝抗藥性是因長期服藥後,B肝病毒產生變異性,可以抵制藥物療效。產生抗藥性後,患者的肝病毒量及肝指數會開始上升。

他指出,目前健保給付的一線用藥干安能(Lamivudine),第1年約20%會產生抗藥性,5年後達70%,健保二線用藥肝適能第1年無抗藥性,到第5年有29%;自費的貝樂克(Entecavir)使用至第4年有1%的患者產生抗藥性,喜必福(Telbivudin) 使用兩年有20%產生抗藥性。

調查顯示,台灣接受一年以上藥物治療的慢性B型肝炎患者,98%接受口服抗B型肝炎藥物治療。其中以健保給付的一線用藥干安能比率最高占90%,若產生抗藥性後,才可以併用肝適能。

醫師表示,目前口服的抗病毒藥物,都需要長期服用,而病毒是很聰明的生物,當治療時,使用一種策略對付時,病毒會想出另一種策略去逃避藥物的攻擊,繼續生存,因此讓患者產生抗藥性。

避免不必要治療

對於抗藥性病毒的處理策略,台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高嘉宏指出,最好的策略就是「治所當治」,醫生應針對病人選擇適當的用藥。高嘉宏表示,要減少抗藥性、對付病毒、提高治療效率,目前針對B肝的藥物治療有幾項準則要注意,包括應該要避免治療不需要治療的患者,例如病毒屬於不活動性的B肝帶原者就不需要治療。

而在藥物選擇方面,高嘉宏指出,不同藥物成分對於抗藥性的產生比例有不同影響,藥物壓制病毒能力越強,抗藥性突變機率越小,適時依患者狀況合併治療,或是服藥效果不佳時,經評估在未產生抗藥性前提早換藥等,都是減少抗藥性的運用方法。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