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西施」獲美國奧杜邦雕塑獎

--加籍華裔女雕塑家王貞妮創作經歷訪談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8日訊】(大紀元記者張瑩多倫多報導)2007年10月初,加籍華裔女雕塑家王貞妮從美國帶回了她最新獲得的榮譽:「印度西施」獲得了美國奧杜邦專業藝術家學會舉辦的第六十五屆年度國際公開賽的克利歐哈特瑞閣雕塑獎。

  王貞妮的新作「印度西施」今年8月入選美國奧杜邦專業藝術家學會舉辦的第六十五屆年度國際公開賽,並於9月23日獲得了這次比賽的克利歐哈特瑞閣雕塑獎。頒獎儀式於當天在曼哈頓5大道47號的薩拉瑪關帝古老藝術館舉行。

  王貞妮是10名雕塑類獲獎藝術家中唯一的華裔雕塑家。

  王女士對本報記者說,「印度西施」是為紀念她出國20週年所創。此雕塑以一座美麗高山為背景,草木從狹縫裡生長出來,主體刻畫了一位印度婦女,頭上頂著籃簍蔬果,表現勞動婦女勤勞、善良與祥和的姿態,各種溫良的動物圍繞在她的周圍。其中有展翅飛翔的紅頂鶴,溫順的羚羊,美麗迷人的鸚鵡,可愛的猴子與小白兔等。


王貞妮的獲獎作品「印度西施」(大紀元)

  整座雕塑作品高18英吋,寬18英吋,重50磅。

  王女士介紹說,二十年前,她孤身一人到海外,舉目無親,面臨著如何生存的重重困難。在肯尼亞遇到了印度小姑娘Sha Nu和她的父母,他們熱心輔導她學英文,又介紹她到一家餐廳,由此得以在當地立足。

  2007年是王女士出國20週年紀念,她自2004年11月開始進入美國專業藝術領域以來,曾獲得3次國際專業藝術作品獎。在陶瓷技藝日益純熟之時,萌生了通過自己的藝術作品來表現和紀念這段異國情誼。

  這尊雕塑的主體「印度西施」正是當年的小Sha Nu,現在應該已經長大成人。作品以健康美貌的勞動婦女形象來體現那段美好的回憶,從狹縫裡生長出來的草木,體現了人在困境中的頑強;圍繞在西施周圍的溫良動物,表達出自然對美好和善良的歌頌。

  這件獲獎作品是王貞妮在朋友家中的地下室伴著10瓦的燈光,花了2個多月時間,反復鑽研成功的。不僅如此,她需自己把50磅重的陶瓷作品從多倫多搬到紐約市中心的展覽大廳。

  王女士表示:「一個人成功的秘訣是永不自滿,總結經驗,尋找差距,永遠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畫重要的題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體現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畫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稱「湖州派」。對後世墨竹發展影響極大。他的表弟蘇軾亦曾為其寫過許多首題畫詩。今天我們就從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圖》來看看,這幅畫為何讓人過目難忘?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