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飆升 歐佩克拒絕美國增產石油呼籲

標籤:

【大紀元11月15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楊明2007年11月14日華盛頓報導)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拒絕美國提出的增加石油產量的呼籲,認為國際原油市場供應並不短缺。觀察人士指出,由於需求不斷增加、供應和煉油能力不足,短期內油價很難降下來,但隨著石油利用的效率增加和替代能源的出現,未來的大趨勢是原油價格跌落下來。

歐佩克秘書長阿卜杜拉.巴德利表示,“坦率地講,我們並不認為目前有必要增加石油產量,當然決定權取決於歐佩克各國的石油部長”。 巴德裡的這番話表明,歐佩克下個月在阿布扎比召開的各國石油部長會議上將會做出不增加產量的決定。

此前,美國能源部長博德曼星期二敦促歐佩克增產。他說,國際市場上的石油價格如此之高,部份原因是發達國家的石油庫存低於5年的平均水平。

博德曼日前在羅馬召開的世界能源大會期間表示,“我已經要求(歐佩克)對此進行重新考慮,我已經要求他們增產”。

博德曼認為,石油生產國不願意提供充足的石油供應,刺激了國際市場上的石油價格。

星期三,國際市場上的原油價格在前一天下跌約3美元後,又上漲超過2美元。從今年9月中旬以來,原油價格一直在80美元至100美元之間徘徊,令人們擔心通貨膨脹。

不過,歐佩克秘書長巴德利表示,歐佩克關心的不是石油價格的高低,而是穩定的市場供應。他指出,歐佩克並不認為石油市場供應短缺。他強調,對於油價持續飆升,居高不下的情況,美國應幫助解決這個問題。他列舉了一些導致油價高企的原因,包括煉油能力的瓶頸問題,地緣政治因素,以及美元疲軟等。

巴德利說,“美國30年來沒有增加對煉油能力的投資,而且煉油廠的生產能力只有80%,明顯開工不足。”

查爾斯.約翰遜博士是一位獨立的能源諮詢顧問,曾經擔任美國東西方中心能源和環境項目的負責人。他說, 在是否增產的問題上,美國和歐佩克的立場不同,觀點不一,結論相反。

約翰遜說:“世界目前不存在整體的石油短缺。但是在煉油能力和向消費者供應方面,確實存在不足。要增加新的煉油能力最多要花10年的時間。由於無法預測最近幾年,乃至10年後的需求情況,要石油行業擴大他們的生產能力並非容易。”

約翰遜博士說, 目前的原油價格大約在每桶93美元,遠遠超過原油的生產成本。但是,在石油生產成本跟石油價格背離很大時,歐佩克執意控制石油的供應量,直接導致價格竄升。此外,一些石油生產國政局不穩,更加劇了石油價格的上漲。

美國德克薩斯州石油開發商說,世界石油產量可能趕不上需求的增加,才導致油價越來越高。

他說:“原油每桶90美元並不讓我吃驚。即使每桶漲到100美元,我也並不感到驚訝。我並不是要預計油價上漲,但是我堅持認為,在油價低落到每桶80美元之前,要漲到100美元。”

不過,很多能源市場分析師認為,油價高企不下,並非是生產能力達到極限,而是波斯灣地區動盪不安的政局所引發的投機和擔憂。專門研究全球石油枯竭問題的“世界石油峰值研究會”美國分會的負責人巴爾德奧夫說:“我們並不認為石油供應將近枯竭。我們的看法是,廉價石油正在耗盡。”

全球對能源需求的增長正在加速上升,從1950年的每天約1000萬桶,增加到目前的每天8500萬桶。預計,在未來10年內,世界對石油的需求將超過每天1億桶。

不過,油價雖然不斷上漲,給石油生產國帶來豐厚的利潤,但是接連創歷史新高的油價,也在抑制需求的上漲。國際能源機構日前降低了今年最後兩個月和明年對石油需求的預測,把第4季度需求預測每天減少50萬桶,為每天8710萬桶。2008年的需求預測也下調每天30萬桶,為每天8770萬桶。國際能源機構說,種種強烈跡象顯示,高油價正在抑制需求。但明年的總需求仍將比今年增長2.3%。

歐佩克的有關官員表示,在國際能源機構下調石油需求的預測後,下個月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舉行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部長會議增產的前景更令人生疑。歐佩克說,如果由於地緣政治等因素導致油價居高不下,沙特阿拉伯就很難說服其他產油國,在歐佩克9月份同意每天增產50萬桶的基礎上,再繼續增產。

*分析:長遠來看價格肯定會下降*

美國華府地區獨立能源諮詢顧問查爾斯.約翰遜博士說,美國,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的需求急劇增長,原油供應和煉油的不足,勢必會導致油價今後幾個月,甚至幾年內的走勢,捉摸不定。但是他說,從長遠來看,石油價格肯定會降下來。

他說:“談到長期預測,油價將從今天的價格下降,而不是從90年代的基礎上再上漲。當石油生產成本低於每桶20美元的時候,生產成本和油價的過於背離不可能會持續下去。將來會出現其它能源資源,目前的高油價也會促使人們更有效地使用石油,這將迫使油價降下來,因為世界的石油資源還沒有枯竭。”

相關新聞
OPEC秘書長暗示未來數月可能不會提高產油量
俄今年來石油產量逾2億噸
委內瑞拉否認石油產量下降
高盛:如OPEC不增產 美油價年底漲至95美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