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鄧小平時代與當今中國

——在《當代》雜誌討論會上的發言

曹長青

人氣 43
標籤:

【大紀元2月21日訊】主辦單位今天給我的題目是「 評鄧小平時代」。我不是專家,但跟鄧小平有點關係,因為我們報紙批評過鄧小平,結果被解職,就這麼一點關係。

當年我在廣東辦報,是《深圳青年報》副總編輯。意大利女記者法拉奇採訪鄧小平,問他甚麼時候退休,他說八五年退。後來美國電視 「六十分鐘」節目主持人採訪鄧小平時問道,你說過要退休,怎麼還沒退?鄧的回答是, 「 我一直想退休,可是全黨、全國人民都不答應」,於是我們《深圳青年報》發表了文章說 「我們答應」。結果這篇文章發表後,他老人家沒退休,我就被迫 「退休」(被解職)了。那年鄧 83 歲,我才33 歲。

鄧小平是1979 年復出,1997 年去世,握權長達18 年,今天會議主持者要我用20 分鐘的時間來談鄧小平,差不多是一分鐘要談一年,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今天主要談三點:一是鄧、毛兩個時代有何不同?二是造成不同的原因是甚麼?三是鄧時代的政策及後續,對台灣安全有何影響?

● 第一點:鄧、毛兩個時代有何不同:

毛澤東認為,他一生干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敗蔣介石,二是發動文化大革命。我們圍繞這「 兩件大事」來評斷一下毛的功過:

先來看文革。文化大革命是一場「 浩劫」,已經是定論,連北京高層也這麼認為。即使按中國官方的保守統計,文革也導致二百萬人喪生,七百萬人傷殘,七萬個家庭完全被毀,這一場中國的大災難。

毛澤東做的另一件大事是,打敗蔣介石。但毛澤東和蔣介石,只是大邪惡與小邪惡之別而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華裔教授余英時,是研究中國歷史的專家,他寫過一些書。他曾用一個比喻來比較毛與蔣,他說,如果蔣介石是項羽,那麼毛澤東就是劉邦。項羽曾捎信劉邦,如不降,要把他爹抓起來,殺而烹之。劉邦則回答說,到時候別忘了分我一杯羹,他還要嚐嚐爹的味道。一個人流氓到如此地步,你拿他一點沒辦法都沒有。

蔣介石像項羽,畢竟有所不為,而毛澤東則是為所欲為、胡作非為。所以毛澤東打敗蔣介石,只是大邪惡打敗小邪惡,中國歷史並無實質性進步。

毛澤東的這兩件大事他全都錯了。在他去世三十週年之際,西方專家們評毛,有三七開、二八開等說法。我當時寫了篇短文,說對毛澤東應該「 九九開」。何謂九九?毛澤東是九月九日死的,就是被打入了十八層地獄,因為他完全是個魔鬼。

從整體上來看,毛澤東應該像希特勒、斯大林那樣被完全否定,「 毛時代」這三個字,就是「 災難」的同義詞。

和毛比較,鄧小平也做了兩件大事:一是經濟改革,二是「 六四屠殺」。關於「 六四」,也是早有定論,這是一場大屠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紀思道,「 六四」屠殺時在北京採訪,後來寫了一本書,叫 China Wakes (台灣有譯本《中國覺醒》)。他根據北京醫生提供的數字估計,遇難人數在四百到八百之間。即使是四百人,也超過了中國歷代王朝殺害的學生總和。

鄧小平做的第二件大事是推動「 經濟改革」。鄧對中國經濟的想法,確實跟毛澤東有很大的不同。毛時代,中國是吃 「大鍋飯」,社會是封閉的,經濟是落後的。但鄧小平上台後,推行了經濟改革。這個開放政策,為今天中國的經濟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重要條件。

● 第二點:鄧、毛想法不同的原因是甚麼:

為甚麼鄧和毛不同?我覺得至少有這樣五個原因:

首先,是文革經歷。在文化大革命中,鄧小平被打倒三次,他的兒子遭迫害而跳樓,雙腿摔斷,至今還坐在輪椅上,是 「中國殘疾人協會」理事長。這個經驗,使鄧小平痛恨一切群眾運動。

西方專家認為,當年天安門屠殺所以會發生,和鄧小平痛恨街頭運動也有關,鄧一看群眾運動,心裏就煩,會讓他想起當年兒子被迫跳樓、他多次被打倒的那個紅衛兵、紅海洋的場面。正由於鄧小平討厭動亂,他才要趕快恢復秩序,結束毛的文革。

其次,是經濟原因。中國在毛時代經歷四人幫、五人幫之後,經濟已到崩潰的邊緣。怎麼辦?如果不改,就會變成北韓、古巴,那兩個是小國,還可勉強維持,但中國是那麼大的國家,當時有八億人口,怎麼能行?中國已經無路可走,必須走改革的方向。要改革甚麼呢?要提供一個經濟可以發展的基本條件,要維持老百姓基本的生活水平。

第三,蘇聯因素。當時蘇聯已走向垮臺。鄧小平曾說過一句話:如果我們不改革,黨就完了。台灣有些學者對鄧小平的經改評價非常高,但鄧小平推動改革不是為了老百姓,而是為了保住黨。他若不改革,不把經濟問題解決,中國就會步蘇聯後塵,共產黨就會垮臺。

蘇聯失敗在軍事競賽上,為和美國爭霸,結果軍事把經濟拖垮,軍事和經濟兩敗俱傷。當然最根本的是垮在反人性的共產制度上。鄧小平認為,只有經濟有起色,有經濟實力,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中國才不會步蘇聯的後塵;一旦經濟垮了,共產黨也會跟著垮,因此鄧小平的經濟改革是為了保黨。

戈爾巴喬夫的「 新思維」重點是要保住共產主義,鄧小平推動改革是為了保住共產黨。但即使鄧是為了保黨,客觀上則推動了經濟開放,為中國有了今天奠定了基礎。

第四,務實的性格。鄧小平與毛澤東的性格明顯不同。西方人研究政治領袖很注重看他的性格(character )。毛澤東喜歡寫詩,大寫意,動不動就「浮想聯翩,夜不能寐」,然後獨出心裁,烏托邦幻想。但鄧小平不寫詩,好像夜總能寐,睡眠很好。毛澤東喜歡浪漫情懷,有很多女人,公德私德都蕩然無存;鄧小平則比較務實,對經濟和實際事務感興趣,不那麼烏托邦,也不那麼不切實際地浪漫幻想;不熱衷作秀,炫耀,也沒有那麼多女人。

我有一個感覺就教於各位,就是國家領導人最好不要讓文人當,因為文人多傾向浪漫幻想,不切實際,熱衷烏托邦,而理科的比較實際,由於專業的訓練,比較尊重規矩和規範。一般來說,最好不要讓文人當國家領導人,尤其是專制的國家,文人掌權,很可能就是災難。

第五,人才因素。毛時代,是迫害人才,重用奴才。而鄧小平時代啟用的兩位黨的總書記,一位胡耀邦,另一個是趙紫陽,都比較開明。如果鄧小平接受胡耀邦的許多改革建議,現在中國可能會是另外一個局面,和台灣的關係也會不同。胡耀邦畢竟有些率真、純真的東西,他可以聽一些不同政見,而鄧小平完全不能容忍。胡耀邦與趙紫陽兩位都是管理人才,也比較開明,但他們兩人最後都被鄧小平廢黜、拿掉了。

● 第三點:後鄧時代中國崛起對台灣安全的影響:

雖然鄧小平和毛澤東的想法有很多不同,但從制度層面看,鄧、毛兩個時代本質還是一樣的,中國還是一個專制的國家。

大家不要看現在北京、上海、深圳有多少高樓大廈,看起來比台北還要輝煌,但那是沒用的,中國現在還是一個極權社會,不僅沒有「凍蒜」(台語 「當選」),而且還在搞 「清算」。我學會的第一個台語,也是我最喜歡的台語,是 凍蒜,從音韻學角度,喊「 凍蒜」比喊「當選」更有力量,因「 凍蒜」兩字都是第四聲,四聲比「 當選」的一聲和三聲更清脆有力。凍蒜是 「數人頭」,誰選票過了一半,就當選;而 清算則是「砍人頭」,不同政見就遭到迫害,甚至殺頭。這就是中國和台灣的最大不同,所以我們必須捍衛「 凍蒜」,反對「 清算」。

中國的專制本質沒有改變,但經濟確實有改變,連續二十多年來,持續增長。因而有人把它歸功於鄧小平,說鄧是「 改革設計師」。包括台灣不少知識份子,以及海外很多華人,都對鄧小平有這樣一廂情願的推崇,歌頌。但我認為,鄧小平跟本不是甚麼設計師,他沒有設計甚麼。

● 不感激「 鬆綁」,而痛恨「 被綁」

所謂的鄧小平經改,按照共產黨的說法,就是「 鬆綁」。從1949 年毛澤東建立紅色中國,到1979 年鄧小平復出掌權,這三十年間,整個中國都是非常的封閉,經濟也相當落後。毛時代晚期,中國經濟已近崩潰,整個社會嚴重動盪。

鄧上台後,實行「 鬆綁」政策。原來中國人被毛的專制綁得死死的,鄧出於「 保黨」目的,把繩子鬆了幾道,結果中國人爆發出巨大的要發財致富的激情,整個社會湧現出巨大的經濟潛力,經濟連續二十多年高速發展。它根本不是鄧小平 「設計」的,而只是 「松」了幾 「綁」的結果。

鬆了綁就產生這樣的效果,那麼原來「 綁」了三十年不至少就是政策嚴重錯誤嗎?結果共產黨不檢討自己,反而要中國人感激他們「 鬆綁」,把鄧小平吹捧成「 設計師」。

其實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早就說過,華人天生就有做生意的細胞。從世界角度,有兩種人很會做生意,一是華人,另一個是猶太人,這和兩個族裔歷史文化悠久有相當的關係。所以鄧小平設計了甚麼?不過是走向西方的市場經濟而已,就是政府不再控制那麼多,降低國有比重,讓人民管理自己的財富。

而且中國人一旦被鬆綁,就創造這樣的經濟增長,如果全部鬆綁,或者壓根就不綁,不知道會創造出怎樣強大的經濟。私有制在美國已有二百年,是一個相當成熟的制度。而鄧小平所謂的「改革設計師」,只不過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羞羞答答地走資本主義而已。所謂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實就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由於不敢公開承認,只好掛羊頭賣狗肉,它更說明根本不是鄧小平設計的。

● 中國經濟占全球不到半成

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經濟雖迅速發展,但它在全球所佔的比重並不是很大。在清朝鼎盛時,中國經濟在全球中占33 %。如今中國經濟雖長足發展二十多年,但在全球經濟才占4 %,而美國經濟目前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強。

另外,看一個國家的經濟,要看其國民所得。目前中國人均收入才一千美元左右,但台灣已超過一萬五千美元,美國則在三萬美元以上。據美國 「傳統基金會」的排名榜,全球前二十名經濟發達的國家,國民所得超過三萬美元的,除新加坡和香港之外,都是民主國家。

中國人均收入只有台灣的十五分之一,美國的三十分之一。但中國經濟有了一定實力之後,不是致力於增加國民所得,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而是致力軍事崛起,其戰略目標之一,就是威脅台灣,遏阻美國,這是後鄧時代的重要變化之一。

雖然中國公佈的軍費開支二百多億美元,但根據美日評估,實際上中國軍費可能有六百五十億,甚至高達八百億美元以上。中國增加的軍費,主要用於購買攻擊性武器,武裝空軍和海軍,增加導彈打擊能力。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像台灣這樣,處於對岸八百枚導彈的瞄準威脅之下。

總體來說,鄧小平和後鄧的胡錦濤時代,和毛時代一樣,專制的本質沒有變;只是經濟政策變了,在國力增加的同時,軍事力量增強,強化了對台灣的威脅。包括經濟實力增高,也增加了對台灣經濟統戰的能力和企圖。

但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是,由於發展經濟而社會自由空間增大,信息增多,中國社會則醞釀和爆發了更多的不滿和反抗,近年每年約八萬件,平均每天二百件,從而導致中共的統治處於歷史以來最風雨飄搖的時期。當中共把「穩定壓倒一切」作為國策時,就等於告訴世界,這個國家非常不穩定。如同人們喊要打掃衛生,就等於說這裡相當髒一樣。中國就處於這樣一個表面強大、崛起,但內在虛弱、不穩定的狀態。其 「 崛起」和「 虛弱」到底在可見的將來會哪個佔上風,目前還是未知數,這是後鄧時代的主要特點,也是台海局勢具 「不確定性」的原因之一。@

——在台北《當代》雜誌主辦的討論會發言,載《當代》2006 年11 月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朱健國:《南都》重評《南巡》祈盼政治改革
鄧小平秘錄:蒐集反黨證據 展開新反右
歷史上的今天
鄧小平逝世10周年  官方無特殊紀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