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良慶:《民主論壇》不能走

沈良慶

人氣 3

【大紀元4月12日訊】因為遭到日益嚴密的網路封鎖,加上自己的操作技術太差,很長時間無法同海外朋友聯繫,有將近半年未進網吧,對外邊的情況知之甚少。平日除了象孤魂野鬼一樣沿街瞎溜,就龜縮在家中讀書、胡思亂想,文章也不寫了。前段時間聽到御用文人兼橡皮圖章副委員長成思危關於港人“搞政治”會使香港“邊緣化”的奇談怪論,忍不住又要胡說八道,寫了篇又臭又長的批判文章。前日晚,抱著僥倖心理走進網吧,還算幸運,稿件發出去了,即時收到洪哲勝先生按要求發來的“OK”回信。如用漢字,只能收到一堆錯碼,無法判斷他收到的是否也是一堆錯碼。儘管我不懂洋文,網警還是逼迫我在通信時“去中國化”。發稿之餘,順便收看郵件,從每期寄來的《民主論壇》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消息:該刊因財政困難可能無法象過去那樣支付稿酬,甚至面臨被迫關閉的危險。

讀著那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作者就此寫的呼籲書和文章,我心裏感到很難過,也想跟《民主論壇》的財政贊助人(如臺灣民主基金會)談談自己的看法。

我能理解基金會慎用和節約資源的考慮。作為一個非政府組織(哪怕是有政府贊助的),資金來之不易,理應杜絕浪費,讓每一分錢都能發揮符合基金會宗旨的最大效益。只有象中國這樣的極權專制政府,才會不考慮納稅人的意見,僅僅根據自己的專斷意志和利益需要決定征多少稅、向誰征、如何征和花多少錢、為誰花、如何花。這種極權專制的財政制度當然意味著無節制的搜刮和浪費。根據我自己這些年來同《民主論壇》和洪先生打交道的經驗,以及朋友們的觀感,向該刊提供的每一分錢都物有所值,算是好鋼花在刀刃上。《民主論壇》、洪先生和很多參與耕耘的作者就是為全人類自由民主事業而戰的“刀刃”。

我這個人脾氣有點怪,喜歡寫批評類文字,表揚人或事卻十分吝嗇。我總以為好人做好事乃份內之事,滿足其自身的理想和道義追求本身就是很好的回報,用不著我再去扭扭捏捏地寫表揚稿或者賀詞。壞人壞事則必須旗幟鮮明地與之鬥爭,即便是好人犯了錯誤、做了錯事,也有必要通過批評糾錯。由於主事者和機構必須向雇主、董事會或者贊助人述職,每次接到相關媒體發來的要求參與評議函件,總是讓我很為難,並非無好話可說,實在是寫此類文字非我所長。儘管如此,我還是給予《民主論壇》和洪先生極高的評價,值此困難之際,更免不了要嘮叨幾句。

我想說的其實主要就是一句話:《民主論壇》是辦得很成功的網路電子刊物,主編洪哲勝先生也是很有道義感、責任心和敬業精神的經理人。

海外以推動中國民主化為主要宗旨的獨立中文媒體有不少,就我能夠偶爾看到的平面和電子刊物而言,《北京之春》、《議報》和《自由聖火》都辦得不錯,且各有特色。但是這些媒體都是由中國流亡海外的異議人士主辦的。就我所知,由臺灣同胞(至少從血緣、民族、種族和文化角度,大家應該能認同這一稱呼)主辦的僅此一家。不管今天的兩岸政府和人民對兩岸關係持何種看法,不管將來兩岸關係如何發展,即便從維護兩岸各自利益的工具主義角度看,增進兩岸政府和人民之間的瞭解、理解和同情總是必要的。這樣才有可能找到化解危機和避免衝突的辦法,盡可能避免兩敗俱傷或者說玉石俱焚。這不僅是兩岸人民的福祉所系,也有利於地區安全和世界和平。除了不惜代價的戰爭狂,無論是統派還是獨派,恐怕都有和平解決兩岸之間客觀存在的統獨問題的願景。由洪先生主編的《民主論壇》,在這方面恰恰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我很少談統獨問題,茲事體大,也很複雜。自己對北平當局和大陸人民的複雜看法雖有瞭解,對臺灣當局和人民的複雜看法卻知之甚少,當然不願意隨便發表可能片面或者說錯誤的意見。坦率地說,我既非統派,亦非獨派。就我而言,即便完全不瞭解臺灣當局和人民對統獨問題的看法,僅僅根據大陸的現實和自己的自由主義信念,也不贊成由今天的北平當局去統一或曰解放臺灣,無論是和平統一還是武力解放,因為那都意味著極權國家對臺灣人民的奴役。作為一個被奴役者,我肯定不希望多一些殉葬者。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何況是同文同種的臺灣同胞,更何況是已經通過自身的艱苦奮鬥擺脫威權政治、實現民主化、正在建設自由生活的臺灣同胞。一個正在逐步實踐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的臺灣,對大陸人民至少還有示範作用。當然,我更希望臺灣當局和人民能夠對大陸人民起到更積極的作用。就此而言,我是反統派。但是,如果中國大陸實現了民主化,且如果兩岸人民都認為統一更能增進雙方同胞的福祉,我當然是促統派。就目前而言,從現實和策略層面考慮,對兩岸人民都有利的最佳落腳點或者就是維持現狀、不統不獨。通過洪先生和他主編的《民主論壇》,我對臺灣當局和人民對統獨問題的看法多了一分瞭解,至少是增進了對獨派和准獨派(相對于台獨原教旨主義者來說)想法的了解。由此,對於主張獨立的臺灣人,我至少也多了一分同情和理解。須知,強烈主張統一(甚至是武力統一)的,並不僅僅是北平當局。在大陸人民,甚至在異議人士中,堅決要求統一的也並不是少數。其中的情況很複雜,對統一的時機、條件和手段也有歧見。在這種情況下,增進瞭解就顯得很重要。其實,洪先生本人就是個榜樣。他應該是持有准獨派立場(我這樣說只代表自己的觀感,或者並不合適)的臺灣人,從來不隱瞞自己對統獨問題的看法,原則性也很強,在他所持的大是大非立場上決不讓步,但他並不把自己的看法強加於人(包括《民主論壇》的作者和讀者),大家各說各話而已。這樣做不僅尊重了他人的思想和言論自由,也體現了臺灣人寬容的民主生活方式。

洪先生和他主編的《民主論壇》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平等待人和門檻相對較低。平等待人表現在對所有的作者都能平等地給予很好的尊重。他不厭其煩,每次收到來信、來稿都及時回電示意。這也說明他是個工作狂,有很強的敬業精神,隨時隨地都在工作。發稿也不考慮作者名氣大小,一視同仁。發稿門檻相對較低雖說對刊物品質可能有所影響,但並不意味著刊物品質一定就差。而且,政論刊物也不同於學術刊物,政治運動更不同於學術活動。我的家鄉有句俗話:大菩薩再好,也要小菩薩尾(隨)。推動中國實現民主化,固然需要優秀的領軍人物、精英分子,更需要廣大人民的積極參與,尤其是其中的積極分子。《民主論壇》適當降低門檻,既為眾多積極分子提供了積極參與的操作平臺,使之得以聚集、交流、學習、提高,也為很多生計艱難的受迫害者解決或者減緩了衣食之憂,有助於穩定隊伍、鼓舞鬥志、儲備力量、培養人才,對自由中國功莫大焉。

對於臺灣人來講(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民來講也一樣),支持中國儘快實現民主化,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不過,我更願意強調目的,因為目的更具有正當性和道德優先性,而手段有時候難免弄巧成拙。我也相信基金會同仁首先是基於道義考慮才願意慷慨解囊。所以沒有必要多談贊助的目的價值。就個人而言,只要《民主論壇》還存在,我就會繼續為她寫稿,有無稿酬不在考慮之列。這當然不是因為我不需要稿酬,甚至也不是為了支持洪先生和他主編的《民主論壇》,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言論自由和我們共同的自由事業。

為了《民主論壇》,也為了我們大家(特別是慷慨解囊的基金會同仁)共同熱愛的自由事業,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辦好《民主論壇》,尤其是希望基金會一如既往,繼續慷慨解囊。

(2007年4月10日)

轉自《民主論壇》(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姜福禎:中國離非洲有多遠?
橘營:因應綠營攻勢 國親聯盟擬設專案小組
喻日霞:向關心我哥哥喻東嶽的朋友們拜年
城管-弱勢群體的天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