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創作漫談>序

古道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7日訊】談到文學創作,古往今來、歷朝歷代留下的煉字、文學創作時的佳話可謂是層出不窮,又妙趣橫生。而中國,作為世界上信史記載最長和最完整的國家,其浩瀚的歷史文字記載不僅為後人留下了高山仰止的中華神傳文化,也給後人在文學創作中留下了一條可供學習、借鑒、傳承的路。

孔子述而不作的文化傳承精神,聖賢們發憤著作留下的傳世文章,神來之筆的畫龍點睛,無不點明了「文以載道」這個根本的主題,此道非常道,即是以「道德為本,信仰為尊」的中華神傳文化。千載以降,燦然具備,蔚然大觀,並以此奠定了「文章,經國之大事」的不朽事業。

然而到了近代,自共產邪靈侵入中國這個最古老的文明古國那時起,其賴以生存的三大基本理論;「無神論」、「進化論」及「暴力革命」的思想就和中華傳統文化根本對立,也從這一天起,共產邪靈及其人間的具體實像共產黨,通過邪靈附體的方式,在長達八十多年的時間中,不斷滲透、破壞、篡改、歪曲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充分的吸收了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並集中了古今中外的邪惡之大全建立了一整套系統的、精細的、遍及中國社會各個層面的共產思維邏輯、話語體系與善惡標準——黨文化,妄圖全面取代世人頭腦中根植於傳統文化精髓的道德善念,而使中國的百姓成為可供它任意奴役和驅使的順民,以維

持其共產邪靈的生存,進而以此為基礎輸出黨文化,毒害全世界。

在這個過程中,御用文人、豢養的犬儒,以及根植於黨文化的藝術作品成了其助惡為虐的得力工具,通過音樂、戲劇、電影、繪畫、文學作品等等形式無孔不入的深入到了中國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這個時期的文學創作,並不能稱其為文學創作,因為它已經完全背離了傳統的文學創作中追求真、善、美,讚美道德、信仰與光明的基本態度。歷史的真實被肆意篡改、嗜血的暴力革命被謊言美化、傳統的道德價值觀念被強力顛覆。這一切都給今天的中國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造成了嚴重的障礙,在此基礎上,除了製造出大量的精神鴉片以外,也根本不可能創作出賞心悅目、澤被後世的千古文章。

公元14世紀至16世紀,發源於意大利並最終遍及整個歐洲的「文藝復興」,給當今的世界留下了眾多的文化藝術瑰寶,西方史學界認為它是古希臘和古羅馬帝國文化藝術的復興。而我們今天談文學創作,也必然是根植於中華傳統文化精髓上的文學創作,是以前人傳承的經典為基礎,以徹底破除了黨文化的思想為載體,以「真、善、忍」為原則來指導的文學創作。

而復興中華神傳文化,從破除共產邪靈的黨文化始,任重而道遠,每一個以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為己任的中國人,都應該從徹底清除自己頭腦中黨文化的因素開始,堅實的走好這第一步。

大道不孤,有志者事竟成。謹以此文拋磚引玉,共襄盛舉。@*(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2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一日電)當年因美麗島事件入獄七年,考試院長姚嘉文在獄中完成的長篇歷史小說「台灣七色記」相關文物,已運抵文建會國家台灣文學館永久收藏;文學館館長吳麗珠指出,這部「歷史大河小說」印刷成書三百萬字,粗估相關手稿將近千萬字,對於文學創作過程和文藝心理研究具有高度價值。
  • 溫家寶總理在公開場合一再說,希望出大師級人物。《伶人往事》寫了一批大師,介紹他們在1949年前成名的道路,和49年後走上了絕路、死路的過程,只要仔細閱讀《往事》,稍加思考,就會明白成就大師的道理:文學創作必須有自由。《往事》現在成了禁書,建議總理看一下,說句公道話。
  • 【大紀元3月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五日電)九歌出版社今天頒發年度「年度散文獎」、「年度小說獎」、「年度童話獎」;今年散文獎得主廖鴻基代表得獎者致詞時提到,這次和小說獎得主夏曼.藍波安都是以海洋文學創作得獎,在創作作品中,他們從海上看台灣,用一種不同的眼光,看台灣的土地和這土地上的人,很特別。
  • 《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了一段詩仙李白的逸聞,說李白小的時候夢見自己用的筆頭上面生出了花,後來果然因此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妙筆生花,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有傑出的文學才能。
  • 趙鼎剛強不屈,保國忠心九死不移;朱穆專心攻讀,狀似痴愚。
  • 趙奢沒有因為許歷地位低就輕視他,而是謙虛地採納了許歷的建議,所以才能以弱勝強,打敗秦軍。
  • 王豹善於唱歌,淇水附近的人受他的影響,也擅長唱歌。董狐據實書寫史事,不隱瞞作假。
  • 蘇秦用錐刺大腿,提醒自己發憤苦讀;李勣為姊姊煮粥,不小心燒到鬍鬚。
  • 《三國演義》處處蘊含著古人的天機,只是我們有時會忽略那些東西,認為是迷信。劉備的坐騎叫「的盧」,人人都認為他妨主,以為不詳。可是真相卻像是龍馬,可以騰空。關鍵時刻救了劉備一命。
  • 伍子胥之父兄被楚平王殺害,他逃至吳國,說服吳王攻破楚國首都;越王句踐表面向吳求降,暗中發憤圖強,二十二年後一舉消滅吳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