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甚麼把暖壺稱為「湯婆子」?

心語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961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4月28日訊】清代徐珂寫的《清稗類鈔.詼諧類》中,有一篇談及乾隆皇帝南巡時,一日遊天寧寺時,聽說天寧寺住持有不守佛門清規的傳言,於是就詢問他︰「你有幾個妻子?」住持答說有兩個。乾隆皇帝很詫異,又仔細追問,住持解釋說︰「夏擁竹夫人,冬懷湯婆子,寧非兩妻乎?」乾隆皇帝一笑置之。

由此可知,湯婆子和竹夫人是古人「冬暖夏涼」的兩大法寶。竹夫人是消暑器具,而湯婆子則為冬季取暖的器具,也就是暖壺。可是,人們為甚麼要把暖壺稱為「湯婆子」呢?

在冰天雪地的嚴冬裏,上古時代的人們就知道使用鑽木取火,既可取暖又能避獸。一堆乾柴,一燃篝火,這是最早的取暖方法。慢慢的,人們又逐漸摸索出許多的取暖辦法,最常見的就是使用暖壺。這是一種用銅錫製成的扁瓶,內盛熱水,在寒冷的冬夜,把它置於被子裡用以暖腳,如此便能伴著人們溫暖地進入夢鄉。在徐珂《清稗類鈔˙物品類˙湯婆子》上載:「銅錫之扁瓶盛沸水,置衾中以暖腳。宋已有之,蘇東坡致楊君素札云:『送暖腳銅缶一枚,每夜熱湯注滿,塞其口,仍以布單衾裹之,可以達旦不冷。』即指此也。」所以,在宋代時就有這種暖壺了。

暖壺除了稱「湯婆子」,也叫,「湯壺」、「腳婆」、「錫奴」。如《紅樓夢.第五十一回》:「晴雯笑道:『終久暖和不成的,我又想起來湯婆子還沒拿來呢。』」另宋代黃庭堅《戲詠暖足瓶》詩:「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到明。」而之所以稱為湯婆子,則因為古代時,文人們喜歡獨樹一幟,於是有給一些普通器具、物品取擬人化名字的嗜好。

如所謂的「竹夫人」,唐時稱竹夾膝,宋時才始稱竹夫人,又稱為竹姬、百花娘子、抱節君、青奴。竹夫人是由光滑精細的竹皮編製成的長圓形竹籠,約五尺長,一端有底,一端開口,可擺在床席間,也可以憩手足,它的作用就像現在的抱枕。因其四周有空隙,可吸收汗水,或加入薄荷葉、梔子花等鮮花,具有清神怡情的效果,盛夏之際,抱於手腳之間,絲毫不礙涼風直入胸腹。宋蘇軾《送竹几與謝秀才》詩:「留我同行木上座,贈君無語竹夫人。」《紅樓夢》裏的薛寶釵編了一謎語:「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葉落分離去,恩愛夫妻不到冬。」 謎底就是「竹夫人」。

另文房四寶中的硯又稱為「即墨侯」,《幼學瓊林.卷三.宮室類》:「石虛中、即墨侯,皆為硯稱。」又燭臺是插蠟燭的燈架,唐代時就被稱為「燈奴」;毛筆叫「管城子」、「中書君」。而酒又稱「杜康」,相傳周代的杜康善於釀酒,故作為酒的代稱。東漢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而「曲道士」、「曲居士」則是對酒的戲稱,宋陸遊《初夏幽居》詩︰「瓶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黃庭堅在《雜詩》之五︰「萬事盡還曲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宮。」

婆子是對婦女的稱呼,但通常帶有輕視意味。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三》:「左右可將枷來,枷了這婆子!」由於暖壺主要是用來暖腳的,所以就用婆子這種舊時對女子的賤稱叫之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黃曆的三月初一被稱為「蝴蝶節」,主要是源於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
    梁祝的故事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之一。在流傳的過程中,人們將他與民間的節日聯繫起來,使節日形成了獨特的情趣,也使故事的意境深刻。
  • (自由亞洲電台記者心語採訪報導)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朱屯村的村民們數年前被當局收走土地使用證長達數年,近日居民們召開商討大會,要求當局在半個月內歸還。
  • 我們常聽到「懸壺」、「懸壺濟世」,那麼懸的是什麼壺呢?《詩經》中記載:「匏」、「瓠」、「壺」、「甘瓠」,指的都是葫蘆,只是品種有別罷了。古時候在中醫、中藥鋪門前常掛著一個葫蘆,或者四處行醫的郎中腰上也都掛著個葫蘆,人們就稱為「懸壺」。可是,為什麼行醫賣藥都要以葫蘆作為標誌呢?
  • (自由亞洲電台記者心語採訪報導)中國維權律師與法治研討會星期六在香港大學召開,原本有七名大陸維權律師或法律學者應邀出席,但在當局的壓力之下,有五名無法順利到港參加會議。
  • 在浩瀚如海的史料、古籍、詩詞、繪畫中遺有許多屏風的痕跡。如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嫦娥》︰「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詩中因有屏風的陪襯,將嫦娥的寂寞和悔恨更深刻的表現出來。再如五代時顧閎中所繪長卷《韓熙載夜宴圖》全長三米,共分五段。畫中就是用屏風將畫面分隔為聽樂、觀舞、休息、清吹、散宴五段。那麼,為甚麼古人總喜歡在房子裡放置屏風呢?
  • 有一種植物從中國的《詩經》產生的年代以來,就和一家的主婦發生了關聯,從而衍生出一些代稱母親的名詞。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名詞也是代指母親的,是什麼呢?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