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外匯儲備膨脹 亞洲國家成立外匯投資公司

標籤:

【大紀元5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淑琴台北十四電)面對外匯儲備不斷膨脹,美元持續疲軟,南韓與馬來西亞已成立外匯投資公司,外匯儲備最高的中國大陸今年將跟進,一向保守的日本也傳出考慮循新加坡淡馬錫模式,台灣央行副總裁周阿定上月則表示會研究此問題。顯見如何提高外匯儲備收益率,已成亞洲國家刻不容緩的議題。

中國大陸去年外匯儲備,以平均每月增加20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突破1兆美元大關,超越日本,躋身全球外匯儲備最高國家。今年第一季更以每分鐘200萬美元的高速成長,跌破經濟學家眼鏡。如何處理龐大的外匯儲備也成為政策焦點。中國今年3月宣佈將效法淡馬錫模式,成立外匯投資公司,由前財政部次長,目前擔任國務院副秘書長的樓繼偉出任董事長,掌管高達2000億美元的資金。

新加坡在1974年成立淡馬錫控股,將外匯儲備的投資策略,由低收益率的流動性資產,轉向長期、高收益率的資產。同時也投資股票、房地產,以及直接投資,從馬來西亞電信,印度ICIC銀行,到去年一度鬧得沸沸揚揚的泰國前總理戴克辛家族的電信集團,都看得到淡馬錫投資的身影。淡馬錫目前的資產規模達1000億美元。

與新加坡一樣,坐擁龐大外匯儲備的亞洲國家,像南韓與馬來西亞,近年來也相繼成立外匯投資公司,亟思為低收益率的外匯投資打開一條生路。南韓在2005年3月成立了南韓投資公司(KIC)。南韓外匯儲備全球排名第五,僅次於中國大陸、日本、俄羅斯、台灣。

前美國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及策略分析主管,目前擔任摩根士丹利執行董事兼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的王慶指出,隨著全球流動性增多,債市收益率普遍下滑,投資歐、美公債的央行面臨無利可圖窘況,特別是亞洲央行,已開始尋思將一部分外匯儲備,投資於收益率較高的新興市場債券或股票資產。

根據道瓊統計,截至今年第一季為止,亞洲國家外匯儲備總額達3.34兆美元,去年是2.8兆美元。全球外匯儲備前十高國家,亞洲佔大多數。

經濟學家指出,除非擁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否則不太可能採取類似積極的投資策略。

雷曼兄弟亞洲經濟學家孫明春指出,外匯儲備要成長到一定規模,才具備分散投資的條件。不過,在亞洲外匯儲備節節攀升,美元卻疲軟不振,導致資產價值縮水下,的確存在分散投資的必要性。

經濟學家指出,由於亞洲各國美債持有比例高,大舉拋售美債,恐導致美元挫貶,本身持有的美元資產也將隨之大幅縮水。去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中國有意分散美元資產,美元兌歐元當週即挫貶1%,各國態度不得不謹慎。中國總理溫家寶隨後強調,中國實施外匯儲備多元化,係基於外匯安全考量,不會影響美元資產。

王慶強調,亞洲外匯投資轉型會是一個非常緩慢的資產重新分配過程。

亞洲國家為了追求高收益率而分散外匯儲備投資,對風險較高的資產而言,是一大利多,尤其是對股市與新興市場。摩根士丹利貨幣研究部門主管任永力上月表示,香港金管局將動用更多外匯儲備投資亞洲資產,以提高報酬率。

曾在世界銀行(WB)、美國聯準會 (Fed)與國際貨幣基金會 (IMF)任職的任永力表示,香港可能跟進區域趨勢,投資高風險、高報酬資產。香港有四分之三的外匯儲備投資於美債,其餘投資股票。

不過在南韓與中國等亞洲國家相繼成立外匯投資公司,投資標的由風險較低的債券,轉向股票等風險較高的資產,由於投資金額龐大,操作缺乏透明度,恐增添全球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

相關新聞
菲國四月份外匯存底突破二百五十億美元
外資匯入 新台幣兌美元升值6分收盤
投資與理財
投資與理財 人氣 2
人民幣兌美元匯突破7.7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