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進入老齡化社會

標籤: ,

【大紀元5月19日訊】(自由亞洲電台記者石山報導)上海市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說,上海市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占該市總人口的15%,使上海率先進入超老齡化,給上海的社會保障體系帶來很大壓力。

上海市民政局和統計局星期三發表最新的統計數據表明,上海市戶籍總人口1368萬人,其中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為275萬,佔人口比例的20%,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為207萬,占總人口的15%。按照社會學的標準,在人口總數中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的比例超過10%,就被稱為老齡社會,如果這個比例超過15%,則被稱為超老齡社會。

上海有關部門的數據顯示,與中國其他地方相比,上海已經率先進入超老齡社會。一般來說,老齡化社會的最大問題是勞動力不足。不過,紐約三一學院經濟學教授文貫中表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在上海並不存在—

文貫中:「因為來打工的都是很年輕的,但是他們不是上海正式戶口,當然他們也不能夠分享上海的退休工資或者低保的數字。從這些老人能夠得到照顧的各種服務措施上來說,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因為他們可以引進更年輕的人。所以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問題。

另外在財政上的負擔,上海市政府覺得會越來越厲害,現在20%,過一段有可能這個比例還會上升,對養老的資金如何來當然也是一個問題,看來可能要從其他方面開闢財路。」

法新社星期四的相關報導說,上海進入超老齡社會之後,社會保障問題將是面臨的最大壓力。根據上海市的數據,上海目前有269萬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在領取退休養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占老齡人口人總數的97%。

在海外的一些國家,退休的老人可以搬到生活消費指數較低的地區,以降低生活和醫療開支。不過文教授表示,在中國,這難以實行—

文貫中:「當然要有一個全國性的退休基金,這是一個低保的措施,而不能是一個地方性的。主要是因為有的地方搞得起來,有的地方搞不起來。所以看起來怎麼樣統籌兼顧沿海大城市跟內地的,因為地方性的還是有這樣一個問題,必須要把非上海的那些人排除出去。但從長遠來說對自己的人口結構又是非常不利的。這個問題還是要提到中央政府的一個層面上解決。」

上海老齡化的趨勢仍在持續,2006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增加了9萬多,比前一年的增長數字多出近四萬人。另一方面,上海人口平均壽命接近八十一歲,這意味著,上海在為老年人提供社會保障方面的負擔將不斷加大。

不過,居住在美國的社會學者劉曉竹認為,不能把老年人單純看作是社會的負擔,因為許多老年人的經驗和技能可以發揮餘熱—

劉曉竹:「老人是全中國人民的巨大財富,他們的經驗、智慧、知識都是在這麼多年的動盪歲月中積累起來的。說實話,中國最需要的是反思、探討未來的前進方向,為下一代提供資訊、提供指導、也提供借鑒。」

上海是中國老年護理院和老年醫院最多的城市,總共有三點六萬張老年護理床位。上海人口平均壽命80.97歲,比中國的貴州省高出13歲。(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逾千人要求平反右派  各界倖存者訴心聲
陳良宇吐露的「比想像的更出乎意料」
分析:中國是非洲真正的朋友?
上海星巴克強制改名  侵權紛爭落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