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什麼踩高蹺又稱為「柳木腿」、「腳把」?

作者:心語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07
【字號】    
   標籤: tags: ,

在《列子.說符》上載︰「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是說在春秋時代,宋國有個叫蘭子的藝人,擅於雜技表演,把一對長木棍綁在腳上,能跑能跳,手上還同時輪流拋耍七把劍,技藝高超。一般都認為這是最早的有關踩高蹺的記載。

早期的農業社會,在迎神、廟會或節慶遊行時,都可以看見踩高蹺的民俗技藝表演,其動作允文允武,時而詼諧時而驚險,所以深受大人小孩喜愛。那麼,為甚麼踩高蹺又叫「柳木腿」、「腳把」呢?

踩高蹺的「蹺」,古作「趫」字,。《說文解字》上載:「趫,善緣木之士也。」就是擅於爬樹的人。「踩高蹺」就是把雙腳綁上長約三至五尺的木棍,並能在上面且歌且舞的一種民俗體育活動。「踩高蹺」還有多種俗稱,如縛柴腳、紮高腳、走高腿、拐子、踏蹺等,這些俗稱應都源於雙腳上綁著的長木棍。

「踩高蹺」起源於春秋時代,到魏晉南北朝時技術更臻完備純熟,花樣也更多;唐宋時期,「踩高蹺」活動已經在民間盛行;至明清時則成為迎神賽事、廟會、節慶活動中的重要表演項目,而「高蹺」一詞也是在清朝時才被使用。

踩高蹺是表演者雙腳踩在長木棍上,憑著傑出的平衡感和超群絕技,行動自如的演出行走、跳躍、前後翻滾、舞劍等特技動作。他們大都濃妝豔抹,造型各異,並依所扮角色穿著不同的戲服。高蹺的表演形式又分為「文高蹺」、「武高蹺」,前者有劇情重扮象,講究扭、逗及角色情節的詮釋;後者則強調武術和個人技巧,以高難度技能為主,如疊羅漢、跳高桌、單腿跳、倒立等。按蹺腳長短,高蹺又有高蹺、中蹺、低蹺(又叫跑蹺)三種,最長可達一丈多,最短的不足兩尺。高蹺陣的組成無人數限制,六七個、甚至十多個都能成陣。

「踩高蹺」是流傳久遠的民間傳統文化技藝,它融合了地方戲曲、雜技、音樂、舞蹈、武術等,可文可武,動作活潑多樣,精湛的技巧,老少咸宜,因此才能流傳至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原來“買東西”這個名詞還有這樣一個典故,未收到這篇故事前,還真是搞不懂為何會說“買東西”而不說“買南北”,看了這篇故事后,才知道原來還有這樣一段插曲呢,古人的智慧真是蘊藏在我們的生活中 。
  • 義官奔走汗甚,因就混堂浴,浴畢而起,大衣小衣已被人偷去,正喧嚷間,主人誚其圖賴,義官憤甚,乃戴紗帽著靴,以帶繫赤身,謂眾人曰:『難道我是這等來的。』」這是明代豫章醉月子選輯《精選稚笑》中所載發生在混堂的笑話。描寫在混堂裡人多吵雜,許多小偷會趁機施展其技,所以洗澡失衣早習以為常,而混堂主人的裝糊塗,卻惹得義官生氣的做出如此好笑的舉動。「混堂」就是浴池、澡堂,也就是俗稱的公共浴室。

  • 此時期正是桃杏花開,春麥生機盎然。而隨著麥田拔草季節的來臨,青海的婦女們紛紛下田拔草﹙在青海除草是婦女的工作,且不用鋤而用手拔﹚,此時雖是她們一年中最累最忙的時間,但也是她們在田裡大展歌喉唱「花兒」的歡樂時刻。滿山漫「花兒」﹙在青海,唱花兒又稱漫花兒﹚的歌聲此起彼落,也預告著一年中唱「花兒」的季節正式拉開序幕了。
  • 有一種植物從中國的《詩經》產生的年代以來,就和一家的主婦發生了關聯,從而衍生出一些代稱母親的名詞。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名詞也是代指母親的,是什麼呢?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 門楹上掛上春聯,將冬天的氣氛一轉成新春,千門萬戶立即煥然一新。除夕前,什麼時候換上新春聯好呢?在中華文化史上,當前的這種遍及百姓家的紙春聯是何時開始黏掛的呢?
  • 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們就送走了溫順可愛的玉兔,迎來了瑞氣萬千的祥龍,這兒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龍騰虎躍,好運連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