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靜:電影《頤和園》的真誠和不足

沉靜

人氣 83
標籤:

【大紀元5月3日訊】電影《頤和園》(Summer Palace)因內容涉及1989年的「六四」事件,遭大陸當局封殺,導演婁燁被處罰五年內不得拍片。

《頤和園》是一部真誠的電影,也有明顯的不足。

影片主要講述一對男女跨越十多年的感情糾葛,穿插「六四」天安門事件、柏林圍牆倒塌、蘇聯瓦解和香港回歸等歷史鏡頭,折射時代的變遷,個人命運的沉浮……

「六四」是那一代人縈繞不去的青春記憶,是難以癒合的創痛,也是純潔和血氣的失落不再。婁燁終於把它呈現銀幕,勇氣可嘉。立意好,跨度大,承載著那麼多的內容,這些難忘的歷史背景不但需要宏觀調控和駕馭的力度,還需要具體細微的個體和群體經歷來舖墊呼應。歷史和個人命運聯繫在一起,六四元素,改變片中人物。

鏡頭回到過去——八十年代末,大學擁擠不堪的上下舖宿舍,走廊、教室、操場……寂寞迷惘,還有愛的喜悅,頤和園月下泛舟,雪花裡的歡笑,愛恨交織,友誼,背叛……


(圖片由作者提供)

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的人物形象才能引起共鳴,女主角少了點女大學生的知性美,多了點另類少女的執拗頹廢,也是真實,但並非典型代表。

充斥太多的性愛,也敗壞了主題的深刻。其實,八十年代末的大學生大多數人很純樸,偷嚐禁果的畢竟是少數。能考上一流學府的人大多勤奮刻苦,好學向上,敏銳多思,關心國家大事,充滿理想,有那麼點憂國憂民的味道……這才是「六四」學生的群像。

大學期間,是一個人一生中對人生意義的探求,對精神和情感的嚮往,最旺盛的時期。當時的自由思潮,心理變化,浮雕般的群體形象,都沒有很好的表現。影片缺乏應有的思想基礎。


(圖片由作者提供)

婁燁想表現,年輕人在大環境裡的挫折沮喪,青春恣情的迷失混亂吧?主人翁沉醉於戀愛之中,周圍發生了甚麼事也好似於他們根本不相干,而是恰巧搭上了「六四」這趟車,我們看到遊行示威,焚燒的卡車,投擲抵抗的憤怒人群,舉槍射擊的士兵等場面,學生們由興奮昂揚,大幫哄,到驚恐逃亡,最後是茫然不知所措,平面化了,該詳細的重點不夠突出,有點牽強硬湊之感。

男女主人翁愛得濃烈卻又彼此傷害,加上經歷了六四天安門事件,成了無根的一代,對生命與愛情都感到無所適從。

靈與肉的嚴重失衡,營養不良的靈氣精神,本來就不足,又被強行折斷碾碎,徹底失望後,沉緬在肉慾中尋求解脫和慰寄。放縱的結果,導致更大的罪孽,打胎流產。

他們分手,一個去了柏林,另一個去了重慶,那種愛的失落,意興闌珊,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心境詮釋準確。

「六四」撥動著青春的記憶,好在婁燁開了個頭,相信會有更多更好的版本湧現。@(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CINEQUEST 電影節圓滿落幕
羊男人氣超旺  台大電影節一位難求
溫哥華第一屆台灣電影節專家影評
武士的一分獲好評  木村迷號召上映日齊造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