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蔣公銅像 加學者指台灣面對過去

標籤:

【大紀元5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吳顯光渥太華八日專電)「渥太華公民報」今天刊出渥太華卡爾頓大學新聞及國際關係學系教授柯恩專訪文章「台灣面對過去」。柯恩曾在今年四月底訪問台灣。

專訪文章說,三十二年前蔣介石去世時,人民為紀念這位二十世紀的偉人,特地在首都建造一座中正紀念堂,這座八角形屋頂的特殊建築物意義特別,其台階共八十九階,每階代表他戲劇人生的一年。

紀念堂中有蔣公銅像,牆上並刻有他捍衛的三大理念:倫理、民主、科學。而今天在台灣,蔣介石不再是對抗日軍和共產黨的英雄,不是一九四九年從大陸遷台誓師反攻的國民黨領袖,也不再是住台二十五年以上為國家奮鬥帶來安定繁榮的救星。

這些都不是,他已過時了,他是昨日消逝的人物。事實上在民主台灣,蔣介石被當今執政者視為迫害異議、妨礙民主的強權。

文章說,民進黨總統陳水扁及他的同僚們決定將蔣公銅像移走。台灣第二大城高雄,市政府已正式拆除銅像,軍方也把各營地的銅像拆除,中正國際機場被改名,正如俄國去史達林化,台灣也進行去蔣化。

不僅如此,當局還計畫慈湖移靈,甚至將中正紀念堂內的銅像移走。這些用意在某方面而言,是為了突顯民主台灣及共產中國的差別。

文章指出,更廣泛來說,這是民主在台灣綻放的花朵,解嚴二十年後的今天,台灣有足夠的自信面對不愉快的過去。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台灣人民挑戰國民政府的統治,因而發生「二二八」事件,當年發生的鎮壓行動,直到一九八七年民主萌芽,歷史才逐漸公諸於世,現在二月二十八日已明訂為紀念日,並設相關博物館收藏史料,以供參考。

文章強調,一個有自信的國家能夠面對醜陋的過去,這是台灣正在做的,其民主非完美但持久,即使在壓制人權的中國威脅下,台灣的多元文化仍蓬勃發展,這是偉大的成就。

歷史潛藏著許多難題,正如德國面對納粹屠殺,美國面對蓄奴,南非面對種族隔離,台灣人民也要面對不名譽的過去,這就是去蔣化的意義。

台灣如此對待這位助其繁榮安定的領袖,也許過分了,但與其審視歷史,他們選擇重新改寫,這是回憶及成熟如何在這個自豪的國家開始生根。

相關新聞
高市府出動千名警力  漏夜拆遷蔣公銅像
高市府拆蔣公銅像  綠營:回歸純粹文化園區
拆遷銅像  管碧玲籲重視安置與撫慰
國是論壇 拆蔣公銅像金融掏空朝野各有意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