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世界對六日戰爭仍有挫折感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6月7日訊】(美國之音記者:麥克多諾2007年6月7日開羅報導)在中東各國紀念1967年的阿拉伯-以色列戰爭、又稱“六日戰爭”的40週年之際,埃及和阿拉伯世界依然為當年在戰爭中迅速敗北而感到痛心疾首。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批評人士要人們注意阿以戰爭後續影響的另一方面。他們說,阿拉伯國家執政當局利用當年屈辱的軍事失敗來為實行威權統治辯護。

在40年前的六日戰爭中,三個阿拉伯國家很快就被以色列徹底擊潰,並且丟失了領土。在6天之內,以色列軍隊從敘利亞奪取了戈蘭高地,從約旦奪取了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從埃及奪取了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帶。

埃及當時受到廣泛尊敬的領導人納賽爾在戰爭之前宣稱,埃及的軍事力量無可匹敵。對埃及人來說,戰敗的結局尤其讓他們感到震驚。戰敗的結局粉碎了埃及刻意營造的不可戰勝的神話。

*埃及報刊大報節節勝利*

開羅的居民艾哈麥德.阿瓦德當時22歲。他對當年的情景依然記憶猶新。他說:“我可以告訴你,一開始,大家都以為在兩個小時之內,我們就可以攻進以色列,佔領以色列全部,然後萬事大吉、一了百了。小小的以色列算甚麼?我們阿拉伯國家不是有上億人嗎?”

埃及的報刊當時試圖讓人們相信,埃及正在節節勝利。今年62歲的阿瓦德當時住在蘇伊士鎮,靠近蘇伊士運河。看到埃及軍人精疲力竭、垂頭喪氣地從西奈撤回,他慢慢意識到,報紙上有關勝利在望的宣傳原來全都是謊言。

*一千零一個挫折*

政治和軍事分析家默罕默德.賽義德是阿拉姆政治和戰略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他說:“1967年的戰敗讓我們所有的人覺得天一下子塌了下來,把我們給震驚得暈頭轉向,明顯地徹底改變了埃及的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氣氛。”

阿拉伯世界的人通常把六日戰爭稱作挫折。最初,這種說法是用來淡化失敗的意義。但是後來,尤其是今年,批評者指出,阿拉伯世界自1967年之後遭受了一千零一個挫折。

埃及依然對戰爭的結局有強烈的感受。在1967年,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領袖。但是,40年後的今天,埃及的領袖地位已經喪失了大半。一家報紙的專欄撰稿人最近寫道,埃及人把一切不順心的事情,從商品漲價到陽痿不舉都歸咎於1967年的喪師失地。

這種抱怨也跟大眾普遍的挫折感相呼應。很多埃及人認為,自那時以來,埃及在很多方面停滯不前或步步倒退,其中包括教育、文化、政治、經濟,甚至體育。

默罕默德.賽義德說,戰敗的一個後續影響是伊斯蘭政教合一主義的崛起。人們對納賽爾的政教分離的泛阿拉伯主義感到失望,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伊斯蘭主義運動。他說,主張政教分離的改革者沒有能達到讓埃及實現民主的目標,因此徹底喪失了鬥志。

*阿領導人被指只求保住權力*

賽義德說:“回顧過去40年,讓我們感到最沮喪的不是戰敗本身,而是改革運動沒有帶來民主。在解釋1967年的戰敗的時候,這是所有的政治和文化批評的焦點。我們都一致認為,導致戰敗的原因是政治不透明,政府權力缺乏制約,不對選民負責,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缺乏民主。”

在1967年戰爭40週年紀念日到來之際,阿拉伯衛星電視台不斷播送戰爭期間以及戰爭前後那些模糊不清的老舊畫面,有戰鬥場面,也有演說鏡頭。埃及報紙充斥著悲涼的評論,其中大部份針對阿拉伯各國政權。

泛阿拉伯的生活報的專欄撰稿人阿卜杜拉.伊斯坎德爾強烈批評阿拉伯國家領導人沒能分析戰敗的根本原因並提出有效對策。他指責阿拉伯領導人只是一味地注重保住自己的權力。伊斯坎德爾說,1967年的戰爭被用來為暴政和集權主義辯護,被當作壓制阿拉伯社會的藉口。

伊斯坎德爾寫道:“40年前,人們的選擇是:究竟是要一個政變上台的軍人政權,還是要一個多元民主體制;而今天,人們的選擇是:究竟是要一個暴虐的統治者,還是要原教旨主義加內戰。”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阿拉伯聯盟峰會籲以色列接受和平提議
六日戰爭40週年  巴勒斯坦領袖籲建國
雨刷故障 特斯拉召回逾1.1萬輛賽博皮卡
仁愛礁衝突 菲律賓:已向北京發出外交照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