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富翁多數樂於慈善捐款回報社會

標籤:

【大紀元8月27日訊】(美國之音記者:蕭敬2007年8月24日華盛頓報導)河南省一位聽眾朋友打來電話說,中國現在有很多富人生活窮奢極慾,可是對社會福利事業一毛不拔。這位聽眾朋友希望介紹一下美國的富人是怎樣對待慈善事業的。

說到美國的富翁們對待社會慈善事業的態度,大家可能還記得,美國的第二號大富翁、號稱“股神”的巴菲特去年決定,要把自己的大部份財富捐獻給慈善事業,捐款總額高達370億美元。其實,美國的大富翁做巨額慈善捐獻並不是個別現象,而是一種不成文的傳統,並被看作成功企業家必備的素質,是一種精神風範和獲得社會認同的標準。比如說,美國電子業巨頭英特爾、零售業巨頭沃爾馬等大企業的創辦人,每年都向慈善事業捐出數億美元,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慈善基金會至今都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美國各地的許許多多公共圖書館,都是用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的捐款建立起來的。卡內基早年生活貧困,依靠頑強打拼,掙得億萬家產,但他認為,自己的所有財富都是來自社會,因此這些財富必須回歸社會,才是正道。

卡內基有這樣一句名言:一個人死的時候如果擁有巨額財富,那就是一種恥辱。

美國是一個崇尚個人奮鬥的國家。很多通過艱苦創業而積累了大量財富的美國企業家都和卡內基一樣,認為把巨額財富傳給後代不但不道德,而且不明智。他們知道,富家子弟容易養成揮金如土、逍遙度日的不良習氣,金錢不但不會給子女帶來幸福,反而可能造成傷害。

比爾.蓋茨公開表示,他不會給子女留下很多錢,因為這對他們沒有好處。巴菲特也曾說過,他不相信王朝世襲式的財富。他表示,只要給子女留下足夠的生活費用就可以了。

美國慈善活動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歐洲的基督教教會。基督教教義中的“普世”思想使教會把扶貧濟窮視為己任,經常舉行捐款等慈善活動。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美國的慈善文化主要基於這樣一種理念:富人只是社會財富的管理者。也就是說,就法律意義而言,個人財富屬於私人所有,但在道德和價值觀的層面上,超過生活基本需求的財富應當屬於社會。

一般來說,美國人對生活抱著務實和進取的態度,一方面捨得消費,同時也很少舖張浪費。他們對社會有著普遍的責任感,把慈善捐助看做一種義務、權利和精神寄托。可以說,美國人是一邊賺錢,一邊通過慈善捐款來回報社會。不但富人是這樣,普通民眾也是這樣。

在這次聽眾信箱節目裡,我們介紹了一些美國富人慈善捐款的情況,以後再介紹美國普通民眾對慈善事業的態度和做法。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國富豪多樂於捐款濟貧  以慈善為核心價值
所在地改美國 MSN聊天微軟就捐錢
美國窮人富人哪個更慷慨
去年美國人慈善捐款接近三千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