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投資環境變化 企業逃離進入關鍵年

吳惠林:展臂迎接新一波台商回流

吳惠林

人氣 2

【大紀元1月23日訊】台灣的天空充斥著選戰煙硝味,在殺伐聲中,兩大黨的二○○八年總統候選人,也競相提出吸引選民的政見。

在最受關切的兩岸議題上,雖然當事人辯說有所差異,但被部分輿論認為大同小異,因為大方向都是「開放西進﹝中國﹞」,只不過在「有條件」和完全開放有些區別罷了。不過,就在這當兒,中國的投資環境卻有了微妙變化,尤其企業關廠,自中國撤退的事件愈見增多,即便中國新聞管制仍嚴,但也掩不住訊息的外洩,這在去年底就已陸續揭露。

中國珠三角爆企業倒閉、外移潮今年初的最新消息是,中國一連串打擊加工出口貿易業的動作,造成珠江三角洲上萬家企業面臨倒閉、外移。據中央社引述《中國經營報》報導,去年十二月底,中國新一批五八九種商品的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公布之後,中國商務部十二個部門的官員再次南下調查研究,確定下一步的政策思路。而深圳台商協會會長黃明智表示,現已陸續出現企業隱性倒閉,過完年後,預計會出現企業大批顯性倒閉或外移潮。

黃明智表示,從去年七月份的出口退稅下調、八月份四十四號文件﹝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以及最近的新版〈勞動合同法〉,這些政策在短時間內一起推出,給企業的緩衝期又太短,造成企業無法應對。珠三角上萬家企業面臨撤併,加工貿易投資主體的港資、台資企業已經隱現關閉、外遷潮。香港駐廣東經濟貿易辦事處主任梁百忍預言,未來二年將有數萬港資企業面臨生死攸關的抉擇。

東莞一家生產木製品玩具的港資企業高層主管說,現在珠三角加工貿易企業倒閉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有的同行準備過完年就關廠,有的打算再觀望半年、一年。亞洲鞋業協會資料顯示,去年前三季,廣東已有大約近千家鞋廠及相關配套的企業關門或外遷。而近半年來,深圳生產玩具的企業數量也出現了銳減。業內人士透露,與此同時,有能力的大企業開始考慮外遷,但現在外遷企業都是在悄悄地進行,而且在外地還不用原來的公司名稱,怕引起供應商的不安,催討貨款。在這個過程中,原本依附於大工廠生存的眾多小工廠就只能倒閉了。

中國〈勞動合同法〉殺傷力驚人

二○○八年一月一日正式上路的〈勞動合同法〉具有極大殺傷力,該法鼓勵勞工舉報企業,第三十八條及第四十六條規定,當勞工舉報企業違反工時規定,或者沒有繳納社保基金等行政違失,勞工可以按其年資向企業索取依其年資計算,每年一個月的離職「經濟補償金」。這項規定等於是鼓勵勞工舉報企業,因此是所有企業最為憂心的問題,可以想見,中國未來的勞資糾紛事件將更加頻繁。眾所周知,在中國,守法不是問題,執法才是問題。沒有任何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能夠保持毫無疏失,但在正常的社會裏,政府對企業的疏失都是命令企業限期改善。可是我們從諸多的例子裏看到,企業在中國所犯的任何疏失卻可以是致命的。其實,台灣在一黨專政的時期,當時的〈工廠法〉之條件極高,但當政者卻備而不用,當企業不聽話或政治立場相反時,才會引用,此種「法令即工具」的經驗,較諸今日的中國卻是小巫見大巫。

企業在中國受到迫害,並不限於台商和港商。據韓國《東亞日報》二○○七年十月三十日報導,一位覺得丟面子而不願透露姓名的韓國商人表示,他在中國投資了近二八○萬人民幣開設了一家工廠,經濟效益很好;但有一天在他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工廠財產全部變更登記為他人名下。他向當局交涉之後,官員反指他違反了中國的勞動法,不僅將他逮捕並逼他放棄申訴,同時揚言要判他三年刑。最後這位韓國商人選擇簽字放棄工廠逃回韓國。韓國《東亞日報》也報導,二○○六年在韓國企業密集的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中,第一代進入中國市場的企業裏有四十四家關廠,而且是「在夜間逃走」。
青島貿易館黃在原副館長表示:「在青島其他地區也發生了類似的現象。特別是二○○七年退出中國市場的韓國企業的數量劇增。」

正視新一波台商回流的困境今年正是企業逃離中國最關鍵的一年,台灣應妥善擬訂因應新一波台商回流的方案。儘管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表示,最近接獲不少台商回台投資申請協助案,也有不少台商要求政府牽線協助其升級轉型,或建立自有品牌,但比起逃離中國的台商數可能只是微小比率,而相對於轉赴越南這個投資新據點的台商,回流台灣的台商,特別是所謂的傳統產業,為何相對稀少?這些課題應該才是總統候選人最該仔細探索、並提出對症良方的正務,這也才是真正的經濟課題,也才是道地民生課題!﹝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原載《TaiwanNews財經文化週刊》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熱點互動】新勞動合同法的衝擊和震盪
新版勞動合同法 專家:台商喪失用人自主權
吳惠林:撥開統計數據的迷霧
勞動合同法上路 專家:資遣費衝擊台商最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