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未必是福

湘宜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從小開始,我就訓練孩子們學習做家務事,雖然在學習過程中會有多次的失敗與挫折,我還是一再給他們機會反複練習; 當然 ,同時也要耐著性子,不厭其煩的重複指導與收拾殘局。但我深信,今天的努力對他們的未來絕對會有很大的幫助。

現今社會孩子個個是寶,許多父母都是把家務事全部攬下來自己做,一則是圖快又效率高,二則是心疼孩子、不捨得讓孩子吃苦。我曾看見朋友讀高中的兒子,不會吃帶殼的蝦子——因為從小都是祖父母幫他剝掉殼後吃現成的;隔壁小文的表哥對帶子的西瓜看都不看一眼——因為從小他的父母都先把西瓜子去除乾淨,只要放心大口大口的塞進嘴巴就好……

享受現成的一切確實是方便多了,只是不知道能否一輩子都受人照顧?將來又是否有能力照顧別人?有許多孩子連煎個荷包蛋都不會,甚至有些大學新生連基本生活自理的能力都不及一名小學生!

孩子可以說是父母親手捏塑出來的成果,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也深深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小萍有兩個孩子,老大是自己一手帶大的,感情親密,老二則是婆婆帶到三歲後才回家同住。由於與婆婆關係不太和諧,再加上距離造成的生疏,她對待兩個孩子的態度竟是截然不同:對待老大可說是呵護有加,處處包庇與寵愛,捨不得孩子吃一些些苦,受一點點罪;對老二則少有關懷又嚴格要求,讓外人看來都很懷疑,究竟老二是否是她的親生孩子?

可是當孩子漸漸長大後,其中的差別就出人意料之外:老二雖身處逆境也能夠迅速克服,人際關係融洽,尤其能吃苦耐勞;老大打工不到三天就被雇主辭退,心中的陰影久久無法除去,甚至在聽聞當兵服役可能面臨的種種磨練後,他竟畏縮了,直想尋求各種方法免於服役。

一個是溫室裡的花草,不曾受過風雨的歷練;一個是小小年紀就在被要求與挑剔中成長,結果迥異……。看了他們的故事,不由令人感慨萬千。

孩童時期可以說是塑造個性與培養能力和耐力的最好時機,而最有效又方便的方法便是家務事的訓練,包括洗碗、收拾桌面、倒垃圾、整理房間、煮飯菜、洗衣鞋等,從簡單的小事情開始,只要把標準降低壹些,多一些鼓勵與讚揚,我們會發現其實孩子可以做得很好,甚至出乎意料而令人讚賞的漂亮。

孩子在做家務事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做事的方法,思考提高效率的途徑,學會承擔任務與負起責任,養成吃苦耐勞的好習慣和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而且還可以有效的增強家庭的凝聚力。家長要做的只是放手放心不過分牽掛,人的韌性與智力體力各方面的潛能就會在無形中展現出來。難怪有人不無感慨的說,有能幹的母親自然有無能的孩子,在關心溺愛的背後,過份呵護的結果,是我們剝奪了孩子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原來當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貧窮也可以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挫折是孩子最好的試煉,因為匱乏與困難在在都激發出孩子的潛能和堅強的毅力,今天妳比別人更能忍受一點辛苦,明天妳就有可能比別人更多一些成就。我們可以這樣說,從小就參與家務事的孩子,面對未來的挑戰必能披荊斬棘,乘風破浪,必然是充滿自信,有著更加光明的前途。@*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不可否認的,有很多人在學習過程中都會遇到一些瓶頸,一些學習遲緩的現象並不代表孩子的智商方面有問題,有些人只是需要陪伴,一起學習,有些只是卡在某一個點上,只要突破了,他的進步與成就並不輸給任何人。這樣的經驗發生在我自己孩子身上,同時也利用自己的經驗運用在學校的輔導班上。
  • 讀小三的小兒子告訴我他的作業是:如果生命只剩下一天,你想做什麼?聽了有一些意外,這麼小的孩子才走在人生的起步,對生命能有多少認識呢,教育的用意為的是要孩子從小重視對生命的珍愛和省思嗎?不過,這的確是一個嚴肅而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 這一天拜訪很久不見的陳醫師,她一邊為我沖泡上好的高山茶一邊問我一個問題:
  • 這是很多問題家庭模式,在沒有母愛,父親無法愛,加上多病的祖母嫌他是累贅的的情況下,這孩子經常被打罵,長期享受不到家庭的溫暖,他在家就是看電視度日。這種種一切,漸漸讓他有暴力傾向,經常欺負同學,也就難怪時常被老師體罰;
  • 怡玲是一位思考很直接而單純的一年級女生,第一天輔導她時就發現,不管是加法或減法,她一律利用手指頭一個數一個數的去加或去減,最後她說出了心裡的話:「算得手指頭好酸哪!」怎麼能不酸,這樣土法煉鋼,算的若是百位數,我看都要頭昏眼花,眼冒金星了。要學好基本算數,我教給她算數三訣。
  • 我不後悔為孩子的付出,讓白髮生起,讓事業夭折,讓青春遠去;只因為孩子是我生命中重要的夥伴;就在要求與反省中,我也強化了自己性格中的一些弱點,在教育孩子的互動中,透過不斷的省思,讓我看到內心真實的自己,釐清了自己童年的一些陰影,也看清世事的真相與本質,我明白人與人間的緣分,明白生命的使命與意義,這一切都來自與孩子的良性互動中,
  • 如果從文章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內涵,如果從酒品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那麼從其對弈中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態度與性情;開學後,兒子在暑假養成的下棋習慣卻繼續下來,睡前總不忘再切磋一番。如今迎擊他的攻勢已不再像對付新手那麼得心應手,他也看出了我的優勢與缺點,因此每一盤棋都大意不得。
  • 傾聽時,可以表達一些支持行為,如拍肩、給予安慰等。(Shutterstock)
    「聆聽、聆聽。我很想這麼做,但他什麼都不告訴我!」我不知道曾經從多少已經不抱希望的父母口中聽到這句絕望的抱怨。其實,光是打開心房和耳朵並不足以讓孩子說話!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