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銀行為何無需政府紓困

人氣 6
標籤:

【大紀元11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顧佳韻編譯報導)面對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近幾個星期加拿大政府也開始介入,幫助本國銀行應對美國次貸危機所帶來的惡果。但是其介入的原因卻有別於其他七大工業成員國。與美、英、德三國銀行不同的是,加拿大各主要銀行並不需要政府投入數千億的資金來紓困,他們的財務狀況穩健、清償能力充足,不需要任何幫助來解決次貸危機。

諷刺的是,那些陷入麻煩、獲得各國政府注資和貸款擔保的非加拿大金融機構,現在籌措資金更容易了。這讓加拿大的各大銀行如豐業銀行(Scotiabank)、道明加拿大信託(TD Bank Financial Group)、加拿大皇家銀行(RBC Royal Bank)和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CIBC)等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所以加拿大政府才會同意為銀行間的同業拆借提供擔保,以解決信貸緊縮的問題,而不是資助那些陷入麻煩的銀行。

為什麼加拿大比其他國家更能有效地抵禦次貸風暴?日內瓦世界經濟論壇—一個吸引比爾.蓋茨和英國前首相托尼.佈雷爾德參加的富有影響力的智囊機構—早些時候將加拿大銀行評為世界上最穩固的銀行。美國在評比中位列40,德國和英國分別為39和44(瑞士為16)。

銀行資本比率高於其他國家

目前,加拿大六大銀行的核心資本(包括普通股、保留盈餘和非累積優先股等)與風險加權資產的比率為9.8%,高於加拿大聯邦銀行監管機構所規定的7%,也略高於美國商業銀行的水平,但遠遠超過美國投資銀行4%的平均水準,以及歐洲商業銀行的3.3%。核心資本越多,代表銀行可靈活運用的資金越多,包括派息、收購及向客戶增加貸款等等。

投資銀行同樣受到嚴格監管

加拿大政府於上世紀80年代末決定,允許商業銀行在該國的金融中心多倫多海灣大街擴張業務,收購投資銀行。這一舉措使投資銀行也必須遵從與商業銀行同樣嚴格的規定。相比之下,美國的投資銀行只接受證交會的寬鬆監督。

銀行投資失利的處理方式

加拿大銀行有時也會投資失利。該國最激進的帝國商業銀行就因次貸危機而讓資產減損了35億加幣。消息公佈後,聯邦監管機構迅速出面干預。但與美國的情況不同,最後帝國商業銀行於今年第一季發行了價值29.4億加幣的股份,用以充實其資本。

加拿大財長吉姆.福萊赫提(Jim Flaherty)說:「政府和銀行之間的關係是積極的,我們之間充分溝通、定期開會,共同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穩固的金融系統。」

當然,加拿大監管體系也有保守的一面。在全球經濟高漲期間,加拿大銀行抱怨不被容許進行購併,無法在國際金融領域發揮更重大的作用。但事後看來,或許正是因為這個決定,加拿大政府現在才不必為救援銀行而付出極大的代價。

正如財長福萊赫提所說:「我們現在面對的信用危機是無休止的貪慾所致,我們需要抑制貪慾。」或許世界各國的領導人共同為全球金融體系打造21世紀的新秩序時,他們應該討論的恐怕不僅僅是加拿大銀行業的經營之道。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李佳、方涵:專家談美國次貸危機的成因
中國18城市發佈樓市救市政策
全球經濟衰退陰影下  英FTSE 100跌破4千點
華郵:金融危機加獨善其身 哈珀得連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