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留學點滴】倫敦賞神韻記

幸還

人氣 1

【大紀元12月13日訊】在英國倫敦有許多歌劇院,在一條街上可能有好幾家劇院互相競爭,上演不同的劇碼。到了晚上,各家劇院打出的招牌伴著亮麗的霓虹燈,使倫敦的夜間生活更加多彩多姿。

有人說:「到倫敦不看音樂劇就像到法國沒去羅浮宮,去羅馬沒去看聖彼得大教堂一樣,令人覺得婉惜遺憾…」。按照這種說法,我來到英國唸書,是不是也不應該錯過這難得的機會呢?


皇家節日音樂廳外景。(劇場提供)

到目前為止,在劇院裡的經驗有兩次。一年冬天,父母來英國探親,我們一起欣賞了著名的作品,「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Opera)。那晚,演出時間就要到來了,我們竟迷了路,跑錯了好幾家劇院,最後雖然趕上了,我在演出過程中卻頻打瞌睡,不知道是我不懂欣賞,還是跑累了,實在是讓我印象深刻。

另一次則是去年觀看美國神韻藝術團(Divine performing arts)在英國的演出,正逢元宵節,是一次另類的過節方式。神韻藝術團零八年的世界巡演第一次來到英國,演出的地點位在有著「人民宮殿」(The People’s Palace)之稱的「皇家節日音樂廳」(Royal Festival Hall)。為什麼取名叫作「人民宮殿」呢? 原來是有歷史原因的:


神韻藝術團樂隊向英國倫敦皇家節日音樂廳的觀眾謝幕(攝影 季媛 大紀元)

當初建立這個音樂廳的目的是英國政府為了重振受二戰摧殘的英國人民的信心,便在倫敦市中心的黃金地帶建造了「皇家節日音樂廳」,希望藉由藝術的演出來鼓舞人心,帶動整個英國的新氣象。正因為當時它給二戰後失望的英國人民重新帶來了光明與美好的回憶,才有「人民宮殿」這般稱呼。

到了今天,它的知名度除了它的歷史背景之外,更讓人民周曉的是它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劇院環繞在各個知名的重要地理指標的中心。比如說:它位於泰晤士河南岸,站在劇院外可以一次大飽眼福,國會大廈、大笨鐘、Hungerford橋及倫敦眼等…皆可一一映入眼簾。所以「皇家節日音樂廳」位於藝術之都的中心的說法一點也不為過。


倫敦觀眾對神韻晚會反映熱烈(攝影 季媛 大紀元)

旨在宣揚恢復中國傳統文化的神韻藝術團,不儘吸引了當地華人,更多的是西人觀眾。節目中透過舞蹈、歌曲的手段表現了中國文化古老、背後的內涵,許多早已被當今生活在現代社會裡追求物質利益的人們給遺忘了。正因為這種內涵是無分國界的,就像每個人心中的根源,所以儘管台上演員是中國人,或演出的故事情結是東方產物,但相信西方觀眾同樣能感受到它,也同樣是被喚醒久遠記憶似地倍受感動與洗禮。

神韻裡的演員們年輕人佔多數,看似與我年紀不分上下,雖然是中國臉孔,但他們許多是在西方社會裡出生,長大的。也許是不忘對自身文化根源的追尋使他們走到了一塊。這些演員不辭勞苦地在世界各地穿梭,相信他們有著共同的願望:總有一天,神韻終將能夠返回產生她的故鄉─神洲大地,堂堂正正的上演。


http://www.youmaker.com/

視訊:倫敦華人稱神韻晚會令中國人自豪


http://www.youmaker.com/

視訊:神韻英倫首演 音樂界人士大加讚賞

相關新聞
【英國留學點滴】中秋月色在英倫
【英國留學點滴】街頭藝人
【英國留學點滴】理髮
【英國留學點滴】返校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