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反共領袖:邱吉爾(46)

子儀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19日訊】據鮑德溫的傳記記載,在會晤時,鮑德溫問邱吉爾是否想當大臣。在英語中,一般大臣都稱為minister,只有財政大臣和蘭開斯特公爵郡大臣亦即不管部大臣被稱為Chancellor。或許這種區別顯示了這兩個職務的地位尊崇,只不過由於歷史演變才使蘭開斯特公爵郡大臣變成了“留給已明顯年邁體弱、德高望重的政治家”擔任的實際上並不重要的虛職。由於鮑德溫使用的是Chancellor一詞發問,所以邱吉爾反問道:“是公爵領地大臣嗎?”

“不。是財政大臣。”鮑德溫回答。

立刻,邱吉爾的熱淚奪眶而出。財政大臣一職是他父親擔任過、他本人長期作為奮鬥目標的職位,然而在此之前,由於政治上的升沉起伏,他剛剛從失敗的困境中掙扎出來,對擔任這一職務他連想都沒有想過。此時夢想卻意外地變為現實,並使他在事業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這怎麼不令他激動萬分呢!“這一令人吃驚的轉變”,使他從幾個月前既無政黨,亦無議席的政治孤立狀態中,一躍而成為僅次於首相的國家最高領導人之一,對此他不禁感慨萬分。他不由想起了英國著名政治家迪斯雷利的一句名言:“政治上風雲變幻的樂趣是領略不盡的。”

3財政大臣

在英國政治中,財政大臣一職是相當重要的。對於許多英國首相來說,這個職位都曾經是他們登上政治頂峰的最後晉身臺階。邱吉爾理所當然地為能得到這一顯赫的職位而感到激動和興奮,這使他有機會穿上藍道夫勳爵任財政大臣時曾經穿過的官服;他母親“用薄紗和樟腦將這套官服保存了30年以上”。但是,這一職位又是他從政多年以來所擔任的最為沉重和最具挑戰性的職位。他從小就對數學感到頭痛,長大後在花銷方面從來也不去細算經濟賬,從政後對財政問題接觸較少,後來他在財政部的副手、財政部政務次官羅伯特•布特比也曾說:“邱吉爾對重大財政問題完全不感興趣”。所以當他被任命為財政大臣的消息公佈後,令許多英國人感到吃驚。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泰勒曾寫道:“邱吉爾,這位自由貿易的擁護者對財政一竊不通,竟成了財政大臣!”

和過去一樣,他又一次帶著埃迪•馬什來到新的大臣崗位上;此外他還把伍德豪斯勳爵帶到了財政部。他還留用了P•J•格裏哥擔任處理財政和行政事務的私人秘書,此人自從1921年以來一直在歷屆財政大臣身邊任此職,“幾乎成為歷任財政大臣處理政務時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伍德豪斯與另一名財政部官員唐納德•弗格森一起擔任助理私人秘書,這樣邱吉爾的私人秘書班子就達到4人。

邱吉爾深知自己對經濟和財政所知不多的弱點。儘管他有龐大的財政問題專家班子作顧問,但有關經濟和財政的重大決策需要他主持決定,責任最後也得由他來負,並且他還必須為自己制訂的財政政策和預算在下院進行說明和辯護。因此他到財政部後立即投入了極為繁忙的工作中,批閱公文和信件,參加有關的各種會議,與財政顧問們磋商,到下院出席會議進行辯論、表決以及拜訪政治家們,還要同首相經常保持聯繫和交換意見。總之,每天的時間都排得滿滿的。他堅持親自起草重要文件和自己的演說稿,並且“在下屬官員起草聲明或重要信件和內閣檔時,除非經過他自己的文學天才這個蒸餾器進行提煉,否則他是不會接受的”。

邱吉爾接掌財政部以後,立即面臨一個極為重大的根本性財政問題,就是恢復英國戰前和平時期已普遍採用了一個多世紀的金本位制。採取這一政策,在戰後英國的現實情況下,可能會有效地抑制通貨膨脹的勢頭,但也必然導致一些行業的工人失業率上升和工資收入的減少。一旦實施,將立即在國內產生重大影響;弄得不好,甚至會引起社會動盪和影響經濟復蘇。

自大戰結束以來,英格蘭銀行總裁蒙塔古•諾爾曼一直在為恢復金本位制努力進行著准備工作。他說服歷任財政大臣採取緊縮通貨政策,使英鎊與美元的比值不斷攀升,從1920年2月的1英鎊兌換3.40美元漲到1922年末兌換4.635美元。諾爾曼計畫到1925年初把比值最終調整到4.86美元,使國家幣值的金本位達到戰前水準。

在邱吉爾上任前,工党政府于1924年曾以前財政大臣奧斯丁•張伯倫為主席,成立了專門研究恢復金本位制的委員會。該委員會在認真聽取了正反兩方面的意見之後,仍在其報告中一致贊同應儘早恢復金本位制;但考慮到當時國內緊縮通貨導致的失業人數上升等“諸多不便”,以及與美元的匯率差價較大等因素,報告又建議暫緩一年實行。

保守黨政府以絕對多數上臺後,結束了此前幾乎每年都要舉行大選的歷史。因此諾爾曼以及財政部的重要官員們,尤其是約翰•佈雷德利爵士和奧托•尼邁耶爵士,都極力敦促邱吉爾恢復金本位制。邱吉爾此時顯然是同意這一想法的;因為諾爾曼在得到他同意後到美國紐約去了,其目的是為金本位制出臺後出現的財政困難安排備用的貸款。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17年7月17日,當邱吉爾的軍需大臣的任命宣佈後,立即引起了輿論界和政界的強烈反應。《晨郵報》的評論尖刻地嘲諷道:“儘管我們還未發明永不沉沒的艦船,但我們卻已經發現有不會倒臺的政治家。……我們可以滿有把握地預料,他會繼續鑄成有損於國家的大錯。”知名社會活動家貝雷斯德福等宣稱:“首相無權做出這種違背公眾輿論的任命。”
  • 但是矛盾仍然存在。因為在當時的體制下,軍需部只負責陸軍的軍需生產,海軍部則控制著海軍的後勤供應,這意味著有“兩個軍需部,為自成體系的不同軍種服務。雙方在勞力與原料這個越來越狹小的領域內相互競爭與衝突”。在與海軍部的衝突中邱吉爾占盡優勢,因為他精通海軍知識,批評能切中要害,而當時的海軍大臣埃裏克‧格迪斯爵士卻只是一個新手。
  • 邱吉爾一方面仍不鬆懈地抓緊軍需生產,“要作好各種有效的準備,以確保敵人即使形勢有利也不能繼續戰鬥下去”;另一方面開始考慮停戰問題。他參加了首相與大臣們在蘇塞克斯郡丹尼花園的利德爾大廈舉行的討論停戰問題的會晤。他雖然同意大臣們在會晤中得出的“考慮到協約國方面目前已確實佔有戰略上的優勢,因此停戰條款必須嚴厲”的共同認識,但後來他在曼徹斯特的演講中也強調指出,要求敵人完全屈服是不可能的:
  • 為了表示對邱吉爾格外優待,勞合—喬治在組閣時讓邱吉爾在陸軍部、海軍部或空軍部中任意選擇。邱吉爾當然願意回到海軍部去,他在給首相的信中表達了這個意思,並且表示“我可以接受任何要求,讓大家的願望變為現實:‘艦隊做好了準備。’”
  • 邱吉爾在1918年底,曾就對俄政策在戰時內閣會議上發表意見。他認為,英國要麼儘快從俄國撤出,要麼“派出大量軍隊,提供足夠的機械化裝備”以更有效地進行幹預;而他更傾向於選擇後者,因為邱吉爾對俄國革命抱有極端的敵視態度。
  • 邱吉爾對中東地區的種種安排,日後被證明是十分正確的。阿拉伯人與猶太人之間的敵對情緒有所緩和,地區形勢相對穩定,英國政府則以最小的兵力和最低的財政支出保證了大
    英帝國在這一地區的至高無上的地位。據信由於邱吉爾計畫的實施,英國用於中東地區的軍費開支由每年的4000萬英鎊直線下降為500萬英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