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反共領袖:邱吉爾(38)

子儀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0日訊】邱吉爾一方面仍不鬆懈地抓緊軍需生產,“要作好各種有效的準備,以確保敵人即使形勢有利也不能繼續戰鬥下去”;另一方面開始考慮停戰問題。他參加了首相與大臣們在蘇塞克斯郡丹尼花園的利德爾大廈舉行的討論停戰問題的會晤。他雖然同意大臣們在會晤中得出的“考慮到協約國方面目前已確實佔有戰略上的優勢,因此停戰條款必須嚴厲”的共同認識,但後來他在曼徹斯特的演講中也強調指出,要求敵人完全屈服是不可能的:

“我們並不要求德國無條件投降。對任何一個國家,亦即對人類大家庭中任何一個偉大的分支,都無權進行掠奪,而理應保證它在未來世界中的地位。我們並不圖謀去毀滅德國。”

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時,正式宣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英、法等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邱吉爾和懷孕多時的妻子克萊門蒂娜一起乘汽車去唐甯街向首相表示祝賀。歡呼勝利的人群蜂擁而來,聚集在白廳前的廣場上舉行慶祝活動。

這一場面令邱吉爾聯想起1914年8月4日晚11時他經過這裏到唐寧街10號向首相通
報戰況時的情景,心中不禁感慨萬分:

“當我聽到英勇的人們歡呼時,想起他們肩負這樣的重擔,貢獻所有的一切,從不動搖,對祖國及其前途從不失去信心;在表達他們情感的時刻到來時,對他們犯有過錯的僕人寬宏大度;想到這些,內心的感情實非言詞所能形容。”

首相對勝利當然十分高興,但他更多考慮的是如何利用戰爭勝利給他的政府及他本人帶來的崇高聲望,在未來的大選中獲勝並組成一個向和平時期過渡的堅強政府。就在11月初,他曾向政府中兩位資深的自由党政治家,即邱吉爾和愛德溫‧蒙塔古探詢,看他們是否願意在今後的政治生活中與自己保持一致;邱吉爾開始時抱有疑慮並頗多抱怨。蒙塔古對此曾作過描述:

“溫斯頓開始時繃著臉,愁眉不展,表示不願進行合作。首相使出他全身解數以一個‘長者’的身份親切地和溫斯頓談話,他向溫斯頓提起他們從前共同戰鬥的往事……,最後,邱吉爾攤開雙手,以那滔滔不絕的雄辯口才說,他不允許以任何個人的考慮來對他施加影響……,然後他又開始通常的爭辯,即闡述他對內閣中那些大人物的反對理由,訴說現存機構的不合理性,以及一位對政府政策沒有責任的大臣所受到的貶斥,等等。”

這種抱怨情緒一直籠罩著邱吉爾。幾個月前,當阿斯奎斯等反對派借英軍駐法兵力不足等問題攻擊勞合—喬治時,邱吉爾就不為勞合—喬治進行辯護。事後他向勞合—喬治指出:“在我未得到承認和合法權力的情況下,我決不承擔任何政治責任……,坦率地說,我感到失望的是,我們長期建立起的親密友情,並沒有使我獲得應有的地位。”

針對邱吉爾的不滿,勞合—喬治回答說,他準備建立“一個成員在10到12人的格萊斯頓式的內閣”以取代戰時內閣。經過政府中自由党大臣們的討論,決定了與保守黨聯合執政的基本策略。他們一致認為,可以接受某些違背自由貿易原則的事情,比如用財政手段保護重要的工業部門;制訂帝國特惠關稅,以防止外國商品壓價“進行傾銷”;作為交換條件,保守黨則應同意愛爾蘭地方自治。

11月末開始了激烈的競選運動。由於自由黨勞合—喬治派與保守黨達成的協定規定,保守黨候選人都應從自由黨勞合—喬治派保衛自己議席的選區中退出競選,所以邱吉爾再次在丹迪市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勝利。他在丹迪市的多次競選演講中,著重強調了戰後重建工作。他說:“我們能夠建設一個新的英國,使她變得繁榮昌盛,從而不要讓我們陣亡的將士白白流血犧牲。”他的演講使聽眾認為他是“首相在政府中主張革新的一派最強有力的代言人”。

大選結果,主張聯合的保守黨人獲得333個議席,成為下院的多數黨;工黨獲得57個議席,力量大為增強,美中不足的是它的所有重要領袖均遭敗北;勞合—喬治派自由黨人159名候選人有136人當選;而阿斯奎斯派自由黨人境況最慘,在250多名候選人中,只有29人當選。在愛爾蘭,民族主義者的議席減少得所剩無幾,激進的新芬党大獲成功。但是新芬黨的議員們拒絕到倫敦來,而是在都柏林建立了愛爾蘭議會。

總而言之,戰後英國的政治局勢變得更加微妙而複雜。邱吉爾在後來二戰戰爭勝利那天晚上的感受用來形容此時他和勞合—喬治的心情同樣也很恰如其分:“沒有大功告成的感覺。不僅如此,勞合—喬治反而清楚地意識到他面臨著新的、也許是更大的壓力。”——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選結果與同年年初的上一次大選幾乎完全相同,從某種意義上這可以看作是選民們對現任內閣的肯定和支持。因此內閣在下院通過了一項把上院的否決權降格為推遲權的議案。該議案規定,“在以民眾而不是以世襲貴族為基礎所組成的一個第二院來代替現存的貴族院”;規定財政案為“公共關係法案”,必須由下院議長加以認證,議長的批准證明書是“完全具有最後決定性的”,不受任何法庭的質詢,貴族院也不得加以修正或否決,一經國王批准立即成為法律;規定財政案以外的議案上院可以擱延兩年,但如果下院在第三年議會舉行期間仍然通過該法案,則只須經國王批准即可成為法律。
  • 在邱吉爾生命歷程的這一階段,雖然他飽經了政治上的風風雨雨,大起大落,但在婚姻與家庭生活方面卻頗感美滿如意,使他在涉足風雲變幻的政治領域時,有一個穩定的可以依托的後方。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烽火在即,錘煉邱吉爾的時刻到了,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光芒罩住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已功不可沒的邱吉爾,為了他更大的使命,他需要積累和豐富自身的經驗。他的與眾不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來宣戰時刻顯現:1914年8月4日,當大笨鐘敲響11點時,海軍部對德國作戰的命令已經發出。
  • 1912年春,邱吉爾提出削減地中海艦隊,集中兵力加強北海海域的防衛,由於保守黨人的反對,這項計畫在實施時被大打折扣。邱吉爾還認為,為了“在必要時刻到來的時候,保障……我們選擇的自由和保持舉足輕重的力量,事先對法國政策施加影響,這樣做是完全必要的”。
  • 德國人很快就有了報復的機會。9月22日,德國潛艇在荷蘭沿海成功地用魚雷擊沉了英國的3艘老式裝甲巡洋艦“克雷亞號”、“霍格號”和“阿布金爾號”,艦上人員有三分之二喪生,總數達一千四五百人。這類陳舊而緩慢的軍艦在敵方潛艇容易到達的海域巡邏,早就引起了人們的議論,一些英國軍官甚至稱其為“活釣餌中隊”。
  • 在勝利的鼓舞下,邱吉爾在帝國防務委員會上提出了消除敵軍入侵英國威脅的最好防禦手段是進攻的戰略指導思想。他還提出了在北海封鎖德國各海港出口和進攻達達尼爾海峽,打開馬爾馬拉海的通道,進攻新近加入德奧一方作戰的土耳其的最大城市君士坦丁堡,與俄國人取得聯繫這兩種具體作戰方案。
  • 1915年11月18日,邱吉爾身著少校軍服,踏上了前往駐紮在法國聖‧奧莫爾的自己所屬團隊的征程。他再不能像任海軍大臣時外出巡視那樣派頭十足地旅行,而是乘坐一艘擠滿了假滿歸隊的官兵的定期航班橫渡英吉利海峽。使他意外而深感滿意的是,到岸後他發現駐法國的英國遠征軍總司令弗倫奇派自己的小汽車在專候他。弗倫奇把邱吉爾接到位於聖‧奧莫爾附近的布倫迪克城堡的司令部裏,設宴款待了他。邱吉爾後來寫道:“我們幾乎是單獨在一起進餐,並以同等的地位對戰爭形勢作了長談,仿佛我還是海軍大臣。”
  • 1916年5月9日,邱吉爾在返回倫敦的當天發表了一項聲明,說他“獲准回來休假”,並打算“繼續盡其在議會和政治上的職責”。過了三周,《倫敦公報》宣佈,W‧Z‧S‧邱吉爾放棄了他的中校軍銜。這是陸軍部批准邱吉爾退伍時的一個附加條件。從此之後,邱吉爾就再也不能要求在軍隊中任職了。
  • 1917年7月17日,當邱吉爾的軍需大臣的任命宣佈後,立即引起了輿論界和政界的強烈反應。《晨郵報》的評論尖刻地嘲諷道:“儘管我們還未發明永不沉沒的艦船,但我們卻已經發現有不會倒臺的政治家。……我們可以滿有把握地預料,他會繼續鑄成有損於國家的大錯。”知名社會活動家貝雷斯德福等宣稱:“首相無權做出這種違背公眾輿論的任命。”
  • 但是矛盾仍然存在。因為在當時的體制下,軍需部只負責陸軍的軍需生產,海軍部則控制著海軍的後勤供應,這意味著有“兩個軍需部,為自成體系的不同軍種服務。雙方在勞力與原料這個越來越狹小的領域內相互競爭與衝突”。在與海軍部的衝突中邱吉爾占盡優勢,因為他精通海軍知識,批評能切中要害,而當時的海軍大臣埃裏克‧格迪斯爵士卻只是一個新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