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的服飾 (6)

周汛
font print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婦女婚嫁與髻接的區別

在古時,凡還沒有成年的孩子,不分男女,多將頭髮集束於頂,結成兩個小髻,左右各一。因其形狀如牛角相似,故名 「總角」。《詩經.齊風.甫田》:「婉兮娶兮,總角井兮。」孔穎達疏:「聚兩髦言總,聚其髦以為兩角也。」這裡的 「升」指的就是孩童髮式。因兒裡髮髻分立於囪頂,形如 「井」字,故以為名。在唐朝以前,幼童的髮式,除了叫「總角」之外,還有叫「鬢井」的,不論男童女童,都可以這麼稱呼。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女髮式漸有區別,男的將頭髮合成一髻;而女的仍梳著左右對稱的雙髻,由於這種雙售與樹枝丫叉酷似,所以被稱之為 「丫哲」,也稱 「丫頭」,發展到後來,「丫頭」便成了年輕女子的代稱。

和丫頭意義相近,舊時地位卑賤的婦女,又被稱為 「丫望」,也作 「丫環」,或作 「鴉授」。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和髮式有關。因古代婦女的髮式,除披髮、辮髮及梳髻之外,還有梳接的。所謂 「丫授」,就是把頭髮梳成左右各一的環結。漢辛延年(羽林郎詩):「兩托何窈窕,一世良所無」;唐李白(酬張司馬贈墨)詩:「A頭奴子雙鴉捏」等,都是對這種髮式的形容。

丫挨和丫髻初看起來似,其實卻有差別:丫髻是一個實心的髮髻,而丫接則是一個空心的髮環。梳挽地位也有所不同:丫髻往往高聳於髮頂,而丫揮則多垂於兩側。丫捏和丫髻,除了在外型上有所區別外,往往還反映了梳挽者的不同年齡。一般婦女,年幼時可以梳丫髻,也可以梳丫授。成年以後,一般多梳丫扭,不再梳挽丫髻。到了出嫁那天,再把髮捏改梳成少婦的髮髻,標誌著己經成人。如果已過結婚年齡而未出嫁,那麼只能梳盡而不能梳髻,從這個忘義上說,梳圭者還是未嫁女子的一種標識。唐詩中就記載著這種情況。

如杜甫(負薪行)詩,記四川娶州 (今奉節)地區的婦女,因連年戰亂,男丁減少,致使一些婦女到四五十歲不能出嫁,雖然她們的頭髮已漸漸泛白,但仍然保持著年輕時期的髮型。詩曰:「娶州處女髮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至老雙丟只垂頸,野花山葉銀釧併。」在白居易的(新樂府.井底引銀餅)詩裡,還講到一個愛情故事,詩中敘述了女主人公和丈夫一起回憶往事的情景 :「知君斷腸共君語,君指南山松柏樹。感君松柏化為心,暗合雙丟逐君去。」意思說:知道你為我而痛苦,我忍不住和你搭了話,你指著南山松柏發哲,我被你的哲言所感動,於是就愉快地把兩個髮接合併,隨你潛逃而去。從這個故事中也可以看出古代婦女的髮式情況:即當時女子隨意中人離家出走時,首先考慮的是改變自己的髮型,把雙望合梳為一個髮髻。經過這麼一改,兩人走在路上,就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可見梳髻與梳授,在當時確寅是女子成婚與否的一種標記。

轉載自《中國古代服飾風俗》文津出版社(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關於中國最早的鐘,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以在陝西境內出土的一件陶鐘為起始,年代為原始社會,距今約有5000年之久。在那時,我們的先民就製作出了陶鈴,以在勞作之餘來娛樂。
  • 據考古資料顯示,人類對死亡有較明確的概念,並對死者進行埋葬活動,距今約有十萬年之久。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經會為死者佩帶珠子、獸骨類的裝飾品,山頂洞人的墓葬即是一例。但值得注意的是,山頂洞人在死者身上撒上赤鐵礦粉的舉動,似乎代表著某種特別的意涵,古人類學家的研究指出,紅色是血液和火焰的象徵,為死者灑上紅色的粉末,代表生命的再生;而火焰具有威嚇野獸的功能,因此,紅色也能夠保護死者不受外力侵害。
  • 圜錢是一種圓形圓孔的貨幣。部分圜錢幣面上,有「西周」、「東周」、「長垣一釿」等字樣。史載春秋末期,周考王封其弟揭於河南,是為西周桓公。其後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於鞏,稱為東周公..............
  • 秦始皇征服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在錢幣制度上推行「半兩錢」,半兩錢是一種圓形方孔的銅錢,錢面上有「半兩」二字,亦即後來「孔方兄」的最初面貌。
  • 刀幣的使用,在戰國時代的燕齊兩國及其鄰近地區最為普遍。刀幣中的「明刀」,在幣面上有日月的圖案,是在是戰國時代的燕國所鑄造,出土數量相當多。
  • 唐朝建立以後,於唐高祖武德四年(西元621年),發行「開元通寶」(或讀作「開通元寶」),這是中國以「通寶」、「元寶」命名錢幣的開端。
  • 「布幣」流通於戰國時期的中國北方,可分為尖足布、方足布、圓足布、釿布四大類。尖足布主要在趙國一帶通行,魏國部分地區也可以使用。
  • 唐玄宗時期,發生了「安史之亂」。唐肅宗即位後,為了籌措討平叛亂的軍費,於乾元元年(758),發行了「乾元重寶」當十錢,又鑄造「乾元重寶重輪錢」當五十錢。
  • 唐代後期,由於銅材不足,唐武宗會昌五年(西元845年),下令將各地寺廟內的銅鑄佛像銷毀,用以鑄錢。這次所鑄的「開元通寶」錢,背後印有鑄造地的地名。這批開元通寶,稱為「會昌開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