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的服飾 (7)

周汛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婦女妝飾風俗

唐代是一個繼往開來的時代,政治上的開放和思想上的活躍,都超過了以往的歷史水平。這個時期的婦女,十分注重外表修飾,最明顯的特徵是面部妝飾。

先從脂粉來看。塗脂抹粉,是古代婦女常用的化妝手段,因為脂粉具有變嗤為妍的作用,所以深受婦女的喜愛。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婦女已經用白色的妝粉來妝飾自己的顏面了。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以米粒研碎後加入香料而成,名叫米粉;另一種則是化鉛而成,名叫鉛粉。它是一種經過嚴密的化學處理後產生的物質,是我國最早的人造顏料。和白粉配套的化妝品是胭脂。胭脂本作 「焉支」,相傳胭脂原產於我國西北匈奴地區的焉支山,張寨出使西域帶回了大量的異國文化,包括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民族風情,胭脂的引進,也就在這個時候。所謂胭脂,寅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時摘之,經杆揍,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艷的紅色染料。為了便於使用和保存,一般多用絲棉浸染後曬乾,使用時只要醮少量清水即可塗抹。因這種原料來源於焉支山下,所以被叫做 「焉支丁。大約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在焉支之中,又加入了牛髓、豬胰等物,使之成為一種稠密潤滑的脂百。由此,「焉支」也被寫「胭脂」。

由於胭脂的推廣和流行,婦女作紅妝者與日俱增。到了唐代,這種風氣有增無減,據五代王仁裕 (開元天安道事)記載:「貴妃每至夏日,常衣輕硝,使侍兒交扇鼓風,猶不解其熱。每有汗出,紅膩而多香,或拭之於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紅也。」說的是楊貴妃,因為塗抹了胭脂的緣故,連汗水都染成了紅色。王建 (宮詞)中也有類似的描寫,說一個年輕的宮女,在她鹽洗完畢以後,洗臉盆中猶如鋪了一層紅色的泥漿,詩曰:「舞來汗濕羅衣徹,樓上人扶下玉梯。歸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裡潑紅泥。」

轉載自《中國古代服飾風俗》文津出版社(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關於中國最早的鐘,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以在陝西境內出土的一件陶鐘為起始,年代為原始社會,距今約有5000年之久。在那時,我們的先民就製作出了陶鈴,以在勞作之餘來娛樂。
  • 據考古資料顯示,人類對死亡有較明確的概念,並對死者進行埋葬活動,距今約有十萬年之久。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經會為死者佩帶珠子、獸骨類的裝飾品,山頂洞人的墓葬即是一例。但值得注意的是,山頂洞人在死者身上撒上赤鐵礦粉的舉動,似乎代表著某種特別的意涵,古人類學家的研究指出,紅色是血液和火焰的象徵,為死者灑上紅色的粉末,代表生命的再生;而火焰具有威嚇野獸的功能,因此,紅色也能夠保護死者不受外力侵害。
  • 圜錢是一種圓形圓孔的貨幣。部分圜錢幣面上,有「西周」、「東周」、「長垣一釿」等字樣。史載春秋末期,周考王封其弟揭於河南,是為西周桓公。其後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於鞏,稱為東周公..............
  • 秦始皇征服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在錢幣制度上推行「半兩錢」,半兩錢是一種圓形方孔的銅錢,錢面上有「半兩」二字,亦即後來「孔方兄」的最初面貌。
  • 刀幣的使用,在戰國時代的燕齊兩國及其鄰近地區最為普遍。刀幣中的「明刀」,在幣面上有日月的圖案,是在是戰國時代的燕國所鑄造,出土數量相當多。
  • 唐朝建立以後,於唐高祖武德四年(西元621年),發行「開元通寶」(或讀作「開通元寶」),這是中國以「通寶」、「元寶」命名錢幣的開端。
  • 「布幣」流通於戰國時期的中國北方,可分為尖足布、方足布、圓足布、釿布四大類。尖足布主要在趙國一帶通行,魏國部分地區也可以使用。
  • 唐玄宗時期,發生了「安史之亂」。唐肅宗即位後,為了籌措討平叛亂的軍費,於乾元元年(758),發行了「乾元重寶」當十錢,又鑄造「乾元重寶重輪錢」當五十錢。
  • 唐代後期,由於銅材不足,唐武宗會昌五年(西元845年),下令將各地寺廟內的銅鑄佛像銷毀,用以鑄錢。這次所鑄的「開元通寶」錢,背後印有鑄造地的地名。這批開元通寶,稱為「會昌開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