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偉雄:中國經濟的未來

俞偉雄

【大紀元3月17日訊】前一陣子美國蓋洛普(Gallup)民調公司問了美國人一個問題:「以經濟力量而言,你認為哪個國家是當今世界的領先國?」民調結果非常有趣,竟然有40%的美國人認為答案是中國,而33%的美國人認為答案是美國。當然,很明顯的,這40%的美國人的印象是錯誤的。以經濟力量而言,根據世界貨幣基金(IMF)及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2006年資料顯示,中國的GDP為美金2.6 兆,落後第一名的美國(美金13兆),第二名的日本及第三名的德國,中國僅排名第四名。

因為各國物價水準的差異,有人用實質匯率來換GDP,也就是所謂的購買力平價(PPP)GDP,根據中情局(CIA)2007年的的資料來看,中國的PPP GDP為7兆,排名升為第二,依然是落後第一名的美國(美金13.8兆)。考量不同的算法,個人認為2007年合理的中國的經濟力量約為美金5.5兆。這是比較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如果要看一個國家國民的生活水平,我們要看一國的平均每人GDP,從2007年的購買力平價資料顯示,美國為美金46,000元,而中國是美金5,300元。

有人說,以過去中國強勁的經濟成長表現及未來的潛力,很快的它的經濟實力將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經濟大國。我們假設,未來每年中國的平均GDP成長率為9%,而美國為2%,中國則將可在14年後(2022年)追上美國。但關鍵是這樣的假設實際嗎?有可能嗎?個人認為答案是幾乎不可能。大家記得嗎?80年代末期,很多人也說日本經濟快要超越美國了,但是這預測並未發生。

根據諾貝爾獎得主梭羅(Robert Solow)的經濟成長模型,因為邊際報酬遞減法則,經濟成長率會隨著資本累積以及所得成長的增加而逐步減緩,這個模型的確成功的解釋了二次戰後的三波經濟奇蹟,第一波是日本、德國的迅速復甦,第二波是亞洲四小龍的崛起,第三波則是現在正在進行的中國及印度的經濟成長。從第一波及第二波的歷史我們可以知道,這樣的經濟奇蹟不會永久持續,三十年大約是它的長度。而中國從1979年改革開放後,也大約經歷了三十年了,所以高度成長的奇蹟應該已接近尾聲。

個人認為,對中國而言,未來數十年經濟成長,最樂觀的估計應該是4.5%,以此估計,中國要花38年才會追上美國的GDP。但是坦白說,以中國現在的體質,這樣的經濟成長率也是有高估之虞,為什麼呢?因為以目前中國經濟成長的主要兩大來源:資本累積成長率以及農業人口勞動參與率的增加,長期來看,也難以達到4.5%。要達到這樣的數字,則必須要靠技術的提升,而長期技術的提升則必須要有良好的研發環境以及擁有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

而要培育、吸引和留住這樣的優秀人才,必須要提供給這些人才優渥的物質及精神報酬,美國就具備有這樣的條件。但是獨裁專制的中國,目前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人民沒能享有一個鼓勵獨立、自由思考的教育及社會環境,也沒有言論、思想、信仰以及資訊的自由。優秀的中國人才來到自由的美國留學,一比較之下,當然不想回國,因為美國提供了中國所缺乏的精神報酬:呼吸自由的空氣。

中國能否在本世紀成為世界第一的經濟大國,目前的一黨專政的體制不但不是必要條件,反而是一個阻礙因素。所以中國經濟的未來充滿著變數,最為關鍵的就是,中國人民要如何選擇他們的政治體制。@*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林保華:中國的「邊患」還在發酵
中國經商優勢不在 外資出走
新股發行增添中國股巿利空
中國大陸民眾對銀行服務品質普遍不滿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