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學者:農業戰略新思維 推動轉型農村再生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二十三日電)馬蕭團隊在總統大選勝出,由於競選政策中,農業部份羅列12項政策改革。專家指出,農業政策並非只有生產或補貼,未來農業必定要走向轉型,調整農村經濟和土地規劃利用,提昇農民生活品質,推動農村再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才能符合未來農業大戰略的思考。

馬蕭團隊所提出的農業政策包括「繼續發放老農津貼」、「提高稻農所得」、「發展高價產品,扭轉農民低所得宿命」、「讓老農退休,抱孫免曬太陽」、「造林救台灣、蔭子孫,推動綠色補貼」、「活絡漁業經濟」。

另外尚有「建立產業自主的產銷調節體系,穩定農漁價格」、「拓展農產品外銷,適度管理農產品進口」、「堅持施政一貫,確保消費者食品安全」、「推動農村再生計畫,建立富麗新農村」、「設立農業部」、「強化產銷班隊企業化、健全農民組織」等12項。

綜觀上述12項農業政策涵蓋補貼、轉型、產銷、消費者保護、行政組織再造等面向,但政策間是否併行不悖或相輔相成,甚至與其他部會橫向協調合作的效果,在在影響未來台灣農業經濟、農村風貌、農民生活及永續發展利用的效益。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林國慶表示,其實這些政策有許多已經在做,未來還會持續進行,他也都贊成;只是補貼的額度增加之後,不但涉及政府的財源和整體財政支出的消長,還會和休耕制度、市場機制相關,不能不謹慎考慮。

馬蕭團隊研訂「企業回饋農村方案」,由政府編列1500億元基金,照顧4000個農漁村及60萬農 (漁)戶,推動具國際觀光水準的休閒農業區,結合具有文化生態之美的農漁村及漁港,並發展常駐休閒社區。推動休閒農業區升級,從觀光休閒的層次再往教育、療養、休閒治療與心靈健康的農業空間營造。

林國慶指出,農村再生涉及非常廣,包括農戶收入中農業和非農業收入的百分比、農村土地利用、農民生活品質、文化藝術、環境改善、平地造林、與經濟部和內政部整體經濟利基和國土規畫利用息息相關,易言之,農村再生相當於整體農村與經濟結構的改變,並非只有政府花錢補助,弄得漂亮美麗就代表農村再生。

他說,農戶所得近年來未見改善,收入中約2成來自農業收入,8成是非農業收入,但是卻有不少65歲以上老農幾乎沒有非農業收入,如果光靠每個月6000元的老農津貼和農業收入要如何提高生活品質?

而部份發展休閒農業的地方大都靠山林,有山有水,遊憩地方也多,但嘉南平原必需靠平地造林,還要引進無污染企業,才有無污染農業,整個農村環境才會逐步改善,更有生態之美,同時再加入當地的文化、藝術和傳統風味,吸引遊客留連,就業機會多了,年輕人就會回來工作,整個農村再生於焉成形。

由於農村再生關係農村結構的改變,林國慶認為,農村規劃發展局應更名為「鄉村規劃發展局」,顯得格局更大,因為鄉村規劃發展局事涉整個鄉村的硬體、軟體、土地規劃利用,同時還要和鄉村週邊的交通、工商服務業、就業保持平衡和互補,確實是台灣社會結構變化的重要推手,堪稱任重道遠。

玄奘大學財金系教授陳明健也說,如果僅增設農村規劃發展局可能層級太低,無法和經濟部、內政部等單位對口,因為經濟工商規劃發展事務由經濟部管轄,整體國土規劃利用權責在內政部,農村規劃發展局至少要拉高成「鄉村規畫發展署」。

陳明健指出,政府過去長期從來沒弄清楚「農民」與「農業」的規範和定義,也不清楚哪裡的農民種了什麼農作物,面積多少,災害造成農損時,也很難確認地方申報的受損面積是否確實,補助變成灑錢。

此外,農村要轉型成觀光休閒,事涉經濟部和內政部,和農委會之間的統合協調更形重要,不是光灑錢補助就能了事;而農村再生、富麗農村計畫也不妨參考德國農業部的規劃,對於非農業就業的事務應該要納入整體規畫,同時還有包含地方的文化、傳統、手工藝等。

陳明健說,德國農業部規畫鄉村時,均參考很多因素,根據當地的情形設計出符合人性需求的風貌,也許農村旁邊有養老院、醫院,機能相當完善,也同時創造許多非農業就業人口,農村結構不再只單靠生產。

至於在自然生態的打造上,陳明健指出,新政府千萬不要再犯用水泥整治整條野溪的荒謬,也不要再准許一片農田中冒出一幢別墅的突兀,這幾年他觀察到宜蘭縣這種情形相當嚴重,而用水泥整治整條野溪的笑話也出現在阿里山和花蓮等地,這些不但違反大自然生態,更是日後農業轉型的障礙。

對於確保消費者食品安全部份,陳明健說,德國農業部早已改名為「消費者保護與農業部」,顯然消費者食的保障與安全農業息息相關。

林國慶也直言,過去政府推動CAS標章制度引發不少爭論,未來政府是否要停止CAS標章制度還有待討論,但最高宗旨就是要讓消費者信賴,且願意多花一點點錢買到安全的產品,才能帶動前端生產者願意供應滿足消費者的產品,食品安全制度才會有效落實,並非只是口號,值得新政府仔細思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