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中的人生】一春夢雨常飄瓦 盡日靈風不滿旗

畫與文/楊紀代
font print 人氣: 109
【字號】    
   標籤: tags:

重過聖女祠     唐 李商隱

白石岩扉碧蘚滋,上清淪謫得歸遲。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
萼綠華來無定所,杜蘭香去未移時。玉郎會此通仙籍,憶向天階問紫芝。

<--ads-->

聖女祠前用白石建造的門扉旁,已經長滿了碧綠的苔蘚,看來這位從上清洞府謫降到下界的聖女,淪落在塵世已經很久了,遲遲未能回歸天上。如絲春雨,悄然飄灑在屋瓦上,迷濛飄忽,如夢似幻,終日不停的習習靈風,輕柔的吹拂著檐角的神旗,可怎麼也始終未能使它高高揚起。萼綠華到來時,是沒有固定的住所的,而杜蘭香升天而去,也是在不久之前的事。遙想從前,職掌仙籍的玉郎仙官,曾經與聖女相會,幫助她登上仙界,那時的聖女曾在天宮的台階上,採取紫芝,過著優閒自在的仙界生活,而如今卻淪謫塵世,淒寂無託,能不令人嘆惋嗎?

李商隱這首類似無題的有題詩裡「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這一組名句,不僅替自己七律無題詩的獨特藝術風貌,做了最佳註解,並寫出了座落在懸崖邊的聖女祠那種淒迷虛無、旖旎浪漫而又充滿了幽渺迷濛、略可意會而難以言傳的朦朧美。雖然詩人所看到的,只是一段時間的景象,但由於細雨輕風連綿不斷的態勢所造成的印象,竟彷彿感到它們「一春」常飄「盡日」輕揚了。這種聯想與暗示,令人不由自主的對這位聖女產生隱隱約約的追尋和期盼的心願;讓人對神仙的生活充滿了好奇;使人對是否有神總在存疑與不可置信中游移。尤其是這首詩裡幾個有關神仙的典故(備註),更使人興起一探究竟的念頭……

我相信神是存在的!如果沒有,中國五千年來蓋那麼多廟宇道觀所為何來?那泥塑木雕栩栩如生,表情靈動,神情威猛;還有那慈眉善目、神態各異的佛像,這些能憑空捏造嗎?那珠璣瓔珞的神仙服飾,能沒根據而造假嗎?那印度的王子不也修成了如來?那西方的天主耶穌不也復活過?我知道那不是神話。

因為古時沒有廣告包裝術,同時交通不便,沒有宣傳手法四處流通,所以人人純樸,不假雕琢,個個信天敬神,虔誠膜拜。在高道德的環境下,神佛面對好人,有意顯現展示,被善良而具藝術技能的人士,瞬間捕捉到而描摹出來的!絕不是有意杜撰,更不可能憑空想像。所以我覺得神是存在於人眼看不見的空間的,也不是今日道德下滑的人類所能親眼目睹的。

我相信神是存在的!因為我親眼看到過……恍惚中,朦朧裡,那純真年代、稚氣時光又映現眼前……

台灣光復前,我五歲,當然還沒有被現在這些複雜的思想和五花八門的外在誘惑所污染,單純得似張白紙。那時盟軍的轟炸還是頻繁的,只要警報一響起,人人都得丟下手頭的工作躲進防空洞裡。記得有一段時間,我跟著母親住外婆家。一天半夜裡,空襲警報響起,人人從溫暖的被窩中迅速竄出,媽拉著我的手,跟著大夥兒奔向防空壕。穿過天井時,我偶然抬頭一看:一顆亮晶晶、明晃晃的炸彈,憑空而下,尖尖的彈頭正對著我的頭頂,帶著響亮的「咻咻」聲,竟直奔向我而來……

在這一瞬間,突然半空中顯現出觀音菩薩來,一下子落在房頂上。一身雪白衣裳,衣帶當風,獵獵作響,寶相莊嚴。鑲著金絲的裙裾潔白而閃亮的在夜空中飄飛不止,慈悲的注視著我。我用力的搖晃著母親的手告訴她:觀音菩薩在那兒!媽使勁的拽著我一個箭步鑽入防空洞,並且告誡我:「別瞎扯!小孩有耳無嘴!」那是句台語俗諺,意味著小孩聽就聽了,看就看了,別到處亂講……

那一剎那,我不可能眼花,更不會迷糊,跑警報哪!保命要緊!銀光閃閃的炸彈尖都看得雪亮的,那美麗、聖潔、莊嚴的神仙容貌,我會弄不清楚,哪有可能?
我知道我看到神仙啦!千真萬確的顯現在房頂上。雖然被母親硬扯著進了防空壕,沒機會再回頭看第二眼,可這特殊的境遇與景象,深印腦海,至今年近七十仍鮮明如昨。天亮過後,傳來有顆炸彈落在附近,鄰村被夷為平地。可它當時卻是直奔我頭頂下來的……

因此,我確信,神是存在的!我知道,那神佛的護衛仍在,一如往昔。就似這斜飄在屋瓦上的春雨般,綿綿密密、輕輕巧巧的將你包圍。又一如那煦煦的靈風,悄悄拂過你的身旁,掃盡你周遭的不潔……我知道,神佛長在!在你看不見的空間,在你料不到的地方,默默的看護著你:只要你積德行善,只要你真心信奉,只要你誠心崇敬。也許祂就在你眼前,也許祂就在你心底;也或許在不經意間,會展現神采予你,也或許在無意中讓你一下瞥見。那是真的!別懷疑!也很可能在你身邊四周,那些不起眼、不招惹目光的人,就是祂慈悲祥和的化身哪!

而今,我從小不知幻想過多少回的神仙夢,編織過多少次在天上宮闕,位列仙班的美夢,有可能成真吧?可能為期不遠吧?不會是一場空吧?誰知道呢?但我已很滿足,因為我很幸運,我看到過神呢!

備註:
*聖女祠:前人注引《水經注》:「武都秦岡山懸崖之側,列壁之上有神像,狀婦人之容,其形上赤下白,世名之曰聖女神。」祠在陳倉(今陝西寶雞市東)附近。實際可能是指女道士居住的道觀。

*萼綠華:萼綠華是個女仙,穿著一套青衣。在晉穆帝昇平三年己未十一月十日夜裡,她降臨到羊權的家中。她說自己是南山人,羊權不知她是何方神聖。從這次以後,一個月內就六次到羊權家。羊權是晉簡文帝時黃門郎羊欣的祖先。羊權和羊欣,都潛心修煉道家精要、玄真修仙之學。綠華說:「我本來姓楊,前世的時候,曾經為師母而殺生。因為前罪未減,故暫時謫降臭穢骯髒的人間,以彌補過失。」

她對羊權說:「修道的人,把錦繡看得像破布一樣,把爵位看得和過客一樣,把金玉看得與砂石一樣。不思不想,沒有事情也不幹什麼。做的是人所不能做的事,學的是人所不能學的東西,努力的是人所不能努力的方面,得到的是人所不能得到的好處。為什麼呢?世人做嗜欲的事,我做孤獨寡欲的事;世人忙於俗務,我學的是恬靜淡泊;世人努力追求的是功名利祿,我在乎的是心性修行;世人得到的是衰老死亡,我得到的是長生不老。如今我修行已經九百年了。」她傳授給羊權仙藥,羊權也隱影化形而去,如今在湘東的大山之中。(取材自正見網)

*杜蘭香:一天,有一漁夫在湘江洞庭湖的岸邊,聽見有小孩的啼哭聲,他四顧無人,僅見一個三歲的女孩站在岸側。漁夫可憐這孩子,就將她抱回家撫養。小女孩長到十多歲時,天姿奇偉,靈顏姝瑩,宛若天人。

有一天,突然有個青童靈人自空中降臨到女孩家,帶著她就要離去。就在要昇天之時,女孩告訴父親:「我是仙女杜蘭香,因在天上有了過錯,被貶謫到人間。如今歸期已到,今天是我返回天上的日子。」自她升天以後,她也時時回家看望她人間的父親。

後來,她在洞庭包山降臨到張碩家中,張碩也是修道之人。杜蘭香在三年內多次降臨張碩家。她教給張碩舉形飛化之道,張碩因此而成仙。最初,杜蘭香降臨張家時,留下玉簡、玉唾盂、紅火浣布等仙物,以證實她確實是真仙。又有一天晚上,蘭香命侍女把黃麟羽帔、絳履玄冠、鶴氅之服、丹玉珮揮劍送給張碩,說:「這些都是上仙所穿戴的物品,非人間所有。」可惜不知道張碩成仙後,被定為什麼班次、什麼品級的仙官。

漁夫也老了,因為得益於杜蘭香,他顯得越來越年輕,常常不用吃東西。後來他也開始學道,在江湖間遊歷。不知他最後是否也成仙得道。(取材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夜讀《西遊記》,非常羡慕孫悟空擁有一雙能識別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因為生活在一個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時代,善惡真偽難辨,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智清醒的頭腦,就很容易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失去辨別真假的能力。而沒有辨別真假的智慧,就很容易被邪惡而動聽的謊言所迷惑,在大是大非面前難以決定何去何從。
  • 暮春時節,風中紛飛的桃花,點點飄落溪面,迅即被那行色匆匆的流水毫不遲疑的帶走往前奔去。秋藕一旦採摘折斷之後,是再也無法重新連接在一起了。一如我倆自此一別後想再續前緣,那是千難萬難的。想從前我與妳曾經密約在赤欄橋上,當時苦苦相候的溫馨與甜蜜情景,依稀如昨。而今卻剩下我在這鋪滿黃葉的小路上悲淒的漫步踟躕,獨自追尋往日的歡樂足跡……
  • 做人無論貧富尊卑,都應該在心中樹立遠大的志向。在充滿幻想的少年時代,我經常被詩仙李白詩中描繪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美景所吸引。每當心中鬱悶不樂之際,總想走到那騰石注澗、一瀉千里的大瀑布前面漫步散心。即使是涓涓細流匯集成的小瀑布,站在那形如細雨的水花下沈思片刻,不但可以消除心靈的疲勞,有時還能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 剛學畫的頭幾年,常逛畫展,取眾家之所長,觀摩學習嘛!有那麼一天,剛走出畫廊,外子忽然蹦出這麼一個提問:假如有那麼一天,別管我花多少錢,抱回一幅現代畫壇巨擘——立體派創始者的畫作送給妳,而條件是妳得掛在屋裡,每天欣賞,不得有違,妳意下如何?
  • 人生中有高潮也有低谷,有得也有失。如果對待得失成敗心懷一個豁達的態度,就能減少許多悲傷和挫折的感覺,使人生變得輕鬆愉快。
  • 到了暮年,你再轉頭回想過去,會發覺你學會了很多,看開了不少。現實與環境逼著你放不下也得撒手拋開那些:不該擁有的、不屬於你的、不在你名下的、不歸你管的……等等。你會發現雖然形體衰老了些,可心情輕鬆多了。
  • 老子是中國道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則是儒家學說的倡導者,老子和孔子都被列入了世界歷史文化名人榜。兩位聖人的相遇可稱得上是儒道兩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彼此交流的見證,他們的會面曾經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動人故事。
  • 小時候常聽起長輩們感嘆時光的飛逝,特別是每到中國新年,難得相聚的親友一見面時總是說:「怎麼一年不知不覺中又過去了?」當時年紀小,很難體會話語中的感慨與無奈。直到上了小學六年級,在某個揹著書包上學的早晨,心中突然有個聲音跳出來告訴自己:「珍惜現在啊,若可以,不要再長大了!記住今天這個想法,因為你將會印證到什麼是歲月如梭。」
  • 人世間只有正直無私、具備崇高品德的人,才能「登山則情溢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達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人生境界。唐詩中不乏豪言壯語,也有許多佳句頗能激發人的豪壯之情,「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是最好的一例。
評論